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徐世浙>纪念文章
徐世浙:看苍茫大地
发布时间:2012-12-28 来源:浙江日报 尤帆 童桦 【字号:  
  
“一位在坎坷而又布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执着探索的苦行僧。”这是徐世浙爱人王素亚眼中的丈夫,也是徐世浙治学六十余载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徐世浙,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工作。他一生从教育,鞠躬尽瘁桃李满天下;他一世事地学,呕心沥血学问逾九天。

岁末的凌晨,我们走进了浙大玉泉校区地科系的210办公室。这里,曾是他生前的治学之所。如今,办公室一侧的靠墙书架上,依旧堆满了当年徐老翻阅过的书籍,墙上挂的水墨画,依旧是徐老喜爱的“梅兰竹菊”。整个办公室和徐老在世时相比,并无二致,只是于细处多了些蒙尘。

在这里,徐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浙大地球科学系博士生秦林江为我们讲述了记忆中的老先生。“我与先生相处最多的地方是医院。”从2000年开始,徐老被病魔缠身,直到他于2008年底病倒入院。“做完手术第二天,徐老师便开始抱着电脑编程。他总是废寝忘食,分秒必争。”

细数徐老的成就,可以罗列出好多个之“最”。他是国内最早将有限元法用于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学者之一,也是国际上最早将力学中的边界单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学者之一。他的专著《地球物理中的边界单元法》是该领域国际上的首部专著,被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译为英文出版。在这些显赫的成就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付出。

不仅潜心钻研,徐老更是观照学科全局。“2008年,考虑到国内高校间地理学科缺乏交流,徐老师便自己掏腰包召开了一次国家级别的重磁会议,讨论重力磁力勘探,当时全国各大高校来了100多人。”秦林江通过几年观察后发现,只要是对科研,对教育有用的事,徐老总是乐此不疲。“他经常一周出差两次,今天刚回来,明后天又出去,每次学校交流,他事必躬亲。”

在浙大学子眼中,徐世浙是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我们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话:他以一己之力,带出了浙大地球物理的整个团队。

“地球科学是门深奥难懂的学科,但是徐老师却能深入浅出,讲出来都能听懂。”秦林江说,系里目前从事地科研究的学生差不多近20人,“很多学生都用徐老师写的《地球物理中的有限单元法》这本书,因为通俗易懂,一看就能明白。”徐老倾尽自己的一生,去吃透这门学科,然后又对学生倾囊相授。在秦林江的桌子上,铺开着一整张测算表,“这都是徐老师的研究方式,他在世的时候每周都会抽出时间跟我们谈论科研项目的进展。” 在徐老的引领下,所里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也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30余位。

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他的人格魅力,同样感染着学生。“我们研究生生活费少,徐老师还会节省出钱来给学生报销车票,对我们的生活进行补助,钱虽不多,却表示他一直记挂着我们。”回想起当时第一次见到徐老,秦林江说,“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很普通、随和的一位老者。”最让他难忘的,是最后一次与徐老师野外工作,那是在黑龙江的霍龙门乡。“2008年夏天,所有实验室学生去黑龙江调研,大家都没想到已经70多岁的徐老师会一个人不远千里赶到现场看望我们。”徐老的突然到来,让学生们在意外的同时也备受感动。如今,这份浓厚的师生情谊也相互传递着,“当徐老师病倒后,学生们便自发地排班,守在床边,轮流照顾老师,保证每一天都有人在他身旁。”

虽已在学界执牛耳,但徐世浙却依然淡泊名利。2001年,徐老当选为院士。在徐世浙的院士自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智力很平常,我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靠的就是一种执着,一种全心全意的投入,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感受。”也许,这种谦虚严谨孜孜进取的态度才促成了徐老过人的成就。在徐老办公室书架右侧的墙上,挂着爱人王素亚画的梅兰竹菊四幅水墨画,淡雅飘逸。这也正如徐老先生的性格,不为名利所诱,一生只为学术狂。

徐世浙(1936年10月2日—2012年7月21日)浙江台州人。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曾先后任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主任、地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国际上最早将力学中的边界单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人之一,还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磁学专著《古地磁学概论》。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