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张滂>纪念文章
悼念张滂院士
发布时间:2011-12-01 来源:北京大学 【字号:  
  

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原北京市化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有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有机合成学科组组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9日17点5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张滂先生于1917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湖北枝江。其父张子高教授是中国近代著名化学家之一。张滂先生在清华照澜院度过童年时光,受其父亲的熏陶,从小酷爱化学。

张滂先生于1934年在北京崇实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就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因一时仓促未能南迁,临时考入燕京大学。一年后,先生离开沦陷了的北平,经香港和越南海防,辗转抵达昆明,进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经由化学系主任杨石先教授推荐,先生进入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吴学周教授的助理,开始了其学术生涯。张滂先生于1945年负笈赴英,先入英国利兹大学,后于1946年转入英国剑桥大学,1949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并获博士学位。随后,先生回国受聘燕京大学,任职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先生曾多次领导组织全国性和北京市的有关化学教学和科研成果交流等学术活动,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化学专业人才,为我国化学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滂先生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的教学与科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以天然产物为中心的合成,新型化合物和试剂的设计及合成方法的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内醚5-去氧戊糖、维生素B6、5-羟基嘧啶和天然芘醌的合成路线;氧杂环丁醇、含氧菁染料、水溶性氨基保护基和油水双溶性接肽试剂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共轭不饱和酮的合成新方法。张滂先生发现了三个新反应:3-取代-1,3-二甲氧基丙酮重排为3-取代丙酮醛二甲缩醛,对羟基苯乙酮及其 3-取代和3,5-二取代衍生物发生的烷羰碳碳链的断裂,1,3-二酮烯醇芳酯在酸催化下重排为1,3,5-三酮或4-吡喃酮。50年代,先生翻译出版了美国费塞尔夫妇合著的名著《有机化学》;80年代主编出版了《有机合成进展》。张滂先生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的独创性科研成果。鉴于他的显著科研成果,先生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滂先生毕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化学教育与研究事业,是我国化学界的一代楷模。他的逝世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化学界的一大损失。

张滂院士患病和住院期间,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副书记于鸿君和组织部部长郭海等领导先后前往医院看望,表达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慰问。化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教师代表多次去医院和先生家中探望。

张滂先生的夫人严杜教授亦曾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其子张骅目前供职于清华大学。

遵照张滂先生遗嘱和家属意愿,先生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张滂先生早在2006年就办理了公证手续,逝后将遗体捐献给红十字协会以供医学研究之用。

让我们学习张滂先生锐意创新、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继承先生遗志,为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学与科研机构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