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施雅风>纪念文章
执著追求成就世界唯一“冰川编目”
发布时间:2008-03-24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王进东 【字号: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等50多位科研人员呕心沥血,历时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地学界大型划时代基础资料编纂项目《中国冰川目录》,应用了大量的航测图、航摄图像和卫星图像,按水系划分中国冰川,共分12卷22册,内含流域、山脉和分级等统计表及编纂说明、流域冰川分布图与典型冰川图,并首次建立了中国冰川信息系统数据库。这是在冰川数量多、类型齐全的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4个冰川大国中,唯一按照国际冰川编目提出的40多项参数的世界冰川编目规范完成的中国境内冰川编目,也是我国目前精度高、登记内容多的全面系统的冰川库。

《中国冰川编目》的完成,使我国首次获得了中国各流域、山脉和各省份的冰川准确数量。项目科研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祁连山、阿尔泰山和天山冰川目录作为阶段性成果分别于1981年、1986年和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施雅风院士获甘肃科技功臣奖。

不辱使命 接受挑战

冰川目录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迫切需要而受到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国际冰雪委员会为此设立了国际冰川目录临时技术秘书处,后改为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组织和协调各国的冰川编目工作,整理和交换冰川目录资料,得到了有关国家政府和冰川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1955年,国际地理物理年(1957-1959)专门委员会首先在关于冰川学和气候的决议中,要求各国对冰川的位置、高度、面积和体积以及活动情况进行登记。1965-1974年的国际水文十年的协调理事会,进一步要求参加国对永久性冰雪的分布进行编图和登记有关数据。1970年,国际冰川编目工作组提出了40项参数的世界冰川编目规范,并于1973年在瑞士设立了国际冰川目录临时技术秘书处,后改称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组织和协调各国的冰川编目,经费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科教文组织及若干参加国资助。1978年,在瑞士召开了19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冰川编目工作会议。经中国科学院和外交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施雅风率团与会,并代表中国正式承担中国境内的冰川编目任务。

1978年,中国承担了国际冰川编目中国部分后,即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立为重点项目,成立了由施雅风院士主持的课题组,先后有5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开始了全面、系统、规范和标准化的冰川编目工作。以施雅风院士为主持人的中国境内的冰川编目任务的立项,备受国际界的关注,任务能否高水平地完成,既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国际形象和科研水平的考验。

卓越的领导 高尚的事业

中国境内的冰川编目任务的立项,对当时中国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对项目进行有效组织,能否在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为国家争光,成了当时项目主持人施雅风先生脑海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施雅风先生于1937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1942年读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品学兼优,积极进步,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1957年,施雅风从北京到甘肃祁连山进行地貌学方面的考察。第一次与冰川面对面,施雅风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躺在蒙古包里,脑海里翻腾着一个问题:“祁连山有那么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却有大片大片的干旱荒漠,这是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应该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来。”之后,施雅风向中国科学院作了详尽汇报。他认为中国应该开始冰川研究,建议组织专门的考察队进行冰川考察,尽快填补这个空白。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祯极为重视,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指定由他负责组建这支冰川考察队。1958年6月,中科院考察祁连山冰川,指定由施雅风组队并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6月初,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张仲良对他说:“能不能在今年告诉我祁连山有多少冰川、多少水,如果能,要什么条件都可以满足。”10天后,以查明冰川资源数量为目的的7个小队共100多人即向祁连山挺进,成功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点,并估算出厚度达80至1000米左右的这条冰川的含水量有一亿六千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北京十三陵水库大。此次以施雅风带队的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获得中科院嘉奖。这就是“七·一”冰川,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冰川,是中国冰川科学的奠基石。初战告捷,施雅风先生马不停蹄地指挥考察队兵分七路,考察了10个冰川分布区。他们统计了32条冰川群,125个冰川组,941条小冰川,描绘和计算了分布形态、类型及储水量。1959年初,《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出版了,这部43.6万字的考察报告,是中国冰川学第一部区域性专著,成为中国冰川的一个里程碑。后来,施雅风先生行进在冰原雪域近五十载。曾经在国内外攀登70多条冰川,他把中国冰川学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被世人誉为“中国冰川之父”。

中国境内的冰川编目任务的项目上马后,由于当时国家困难,科研投入较少,项目组面临经费不足,考察任务紧,观测手段落后,试验条件艰苦等问题,如何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预定目标,成了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施雅风先生结合国际国内实施大项目的经验,借鉴一些项目的管理办法,对项目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列出了比较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对项目进行了有效的单元分解,充分调动项目实施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对项目人、财、物的自主支配权,组成了由总负责、冰川目录编制及应用、雷达测厚仪研制、冰川目录信息数据库等四个小组,分别由不同的人员组成。在人员上,组成了由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士为知己者死”,一个组织的员工要是感到自己的人格和劳动被大家理解和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其积极性才会持续地迸发出来,形成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作为项目领导,施雅风院士始终与项目人员打成一片,把自己命运与项目的成败紧紧连在一起,在工作中指导他们,支持他们,在生活中关怀他们、珍惜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采用总负责与项目工作人员的集体会商机制,增大管理的跨度,项目工作人员如果有什么新思路、新方法可与项目总负责人随时进行沟通,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这无形中构建了项目的网络管理模式,为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了知识管理平台。项目组以野外观测试验场为基础建成了“试验平台”,以所有集成数据建成了“数据平台”,由所有集成数据的模型建成了“模型平台”,由项目小组的性质、分工、进度、成果建立“管理平台”,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资源集成、成果共享的管理模式。项目组还将项目实施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研究生放在项目的实施中培养,让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复合性人才。

优秀的团队 共同的愿景

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成功的组织之所以成功,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拥有多么伟大的战略或者伟大的目标,而是因为有了优秀的团队。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其存在的目标与理想,正是这些目标和理想,把组织的员工联结在一起。这些目标和理想就是“共同愿景”。以施雅风院士为主持人的中国境内的冰川编目任务的立项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优秀团队的成长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四个冰川大国(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之一,冰川面积仅在加拿大、美国之后,要按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规范编制冰川目录,要包括冰川地理位置、面积、朝向、类型、上下界高度、雪线高度,以及冰川平均厚度和冰储量等30多项指标来反映中国冰川形态。要编排中国冰川目录,这是一项巨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智慧和力量,需要信心和耐心,对我国科学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冰川编目实施与野外考察息息相关,也是我国冰川编目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获得冰川形态的准确参数、测量冰川厚度、了解冰川的变化等,需要项目组组织大量的科学考察。项目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组织了诸如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天山等近30多次的科学考察。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项目的立项是挑战也是机遇,该是为中国人露脸的时刻了。我国冰川分布广泛,地形复杂,项目要获得冰川的地理位置、面积、朝向、类型、上下界高度、雪线高度,以及冰川平均厚度和冰储量等30多项指标,决非易事,为获得我国第一手关于冰川形态指标研究的资料,项目科研人员除了发扬团结拼搏、挑战极限、群策群力的精神外,还要卧冰爬雪,承受各种危险,有的还会危及生命。科研人员必须应对冰川高山反应这一要命的危险,到海拔5000米,甚至7000多米的冰川上工作,这里空气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60%,就是人躺在那里都感到很难受。如果患上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生命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头痛、恶心、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另外,在高海拔冰川上工作,还有一个可怕的危险,就是紫外线。项目科研人员在冰川上考察,头和脸等部位很容易遭到紫外线的灼伤。加之冰川高原上天气变幻无常,在夏季紫外线辐射惊人,在冬季科研人员要承受零下30℃到零下40℃的低温。在考察途中,如果选线不当,很容易掉入冰窟和雪窖,永远葬身于玉洁冰川之下。烧伤、冻伤成了家常便饭。有时,由于条件限制,考察点没有陆地,项目科研人员只能睡在冰雪上,以冰为席,以天为被,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有挡住项目科研人员为科学而献身的步伐,为祖国争光的信念。二十多年来,他们多次往返雪域高原、大山冰川,长途跋涉上百万公里,在冰川无人区来回穿梭,因为他们有为国争光、不辜负人民重托的信念的支撑,有不畏艰险、敢攻难关精神的支撑,终于拿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艰苦的努力 卓越的成就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由施雅风院士率领的科研人员历时24年的呕心沥血,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地学界大型划时代基础资料编纂项目《中国冰川目录》,也是世界唯一的按照国际冰川编目提出的40多项参数的世界冰川编目规范完成的冰川编目,是我国目前精度高、登记内容多的全面系统的冰川库。

最终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共有冰川46298条,面积达59406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折合水储量50310亿立方米。经科学家依据冰川目录资料计算,获得中国冰川融水径流为616亿立方米。

中国冰川面积分别占世界和亚洲山地冰川总面积的14.5%和47.6%,是中低纬度冰川发育最多的国家。中国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其中西藏的冰川数量多达22468条,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中国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14条山脉。这些山脉山体巨大,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冰川面积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冰川达33条,其中完全在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谷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面积为392.4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原是普若岗日,面积达423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帽是崇测冰川,面积达163平方公里。另外,在冰川目录中,还记载了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冰川34700条。这些冰川由于易受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在水资源和气候监测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冰川目录》是各个相应时期冰川的真实状态的反映。专家们通过综合分析表明,近40年来,中国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冰川面积的5.5%,冰储量约减少389立方公里,减少率为7.0%,冰面平均降低6.5米。

《中国冰川目录》是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将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冰川资源现状、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也为冰川变化监测、全球变化研究、西部水资源研究和冰川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