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沈天慧>纪念文章
沈天慧:科学的酸甜苦乐
发布时间:2001-10-20 来源:杭州科技信息网 【字号:  
  

沈天慧1923年4月出生于浙江嘉善,祖籍浙江杭州。194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中心,现为交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信息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70年代研制出大规模集成电路,获国家级奖励三项、部委级奖励四项,曾任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特别是妇女工作者,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打得破的。

本文的题目和以上的引文都出自钱三强先生为《居里夫人》中译本写的序言。少年时代,那篇小文就像一盏小灯照亮过我的生活。动手写本文前,我又一次阅读那篇小文,每一行每一页,都加深我对沈天慧院士访问的回忆,她们发出的科学之光尽管不尽相同,但她们走过的科学之路却何其相似。

探索之苦

在调到上海之前,沈天慧在艰苦的东北、西北工作了35年,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宇航事业。特别是在陕西临潼呆的那17年,回忆起来,那真是一段骄傲和艰辛并存的创业史。

1969年,由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汪师俊、沈天慧夫妇所在的研究所从北京迁址三线临潼。大孩子在当地的村小读书,教室里的门窗到处是一个个的窟窿,冬天冷得不行。小一点的孩子没有幼儿园可上,只得关在家里,一生病,两人就轮流利用半天10分钟的休息时间回家照看一下。沈天慧对半导体材料及硅集成电路的研究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慢慢起步了。由于研制集成电路对于工作环境有相当高的要求,需要空气干燥、气候恒定,因此,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个类似“套子”一样的房子里工作,以至于后来得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手发抖并严重变形,腿发颤,行走不便。

求学辛酸

与居里夫人一样,沈天慧的求学之路也充满艰辛。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一把大火把老家浙江嘉善的房子烧得精光。靠奖学金和做家教,她在上海读完了初中和高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沈天慧在上海药厂做了三年工,然后继续在大同大学化工系半工半读,坚持到大学毕业。

沈天慧的爱人汪师俊是她的大学同学,据他介绍,当时沈天慧既在学校兼文书职务,又当家庭教师,而她的成绩在班里仍属佼佼者,她的秘密就在于利用每一分可利用的时间。

收获之甜

沈天慧的研究为中国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打下了基础。16位制的国产微机诞生也和她的研究息息相关。1980年,她光荣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中国寥寥科学女星中的一颗。1987年,她作为上海最需要的人才之一被引进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开始了新的研究领域。

平淡之乐

今年5月,我第一次见到沈天慧的时候,她正患重病躺在华山医院的病床上。当我代表晚报把一篮鲜花送到她的床头,她虽然身体非常虚弱,但还是挣扎着嗫嚅地表达了不能接受采访的歉意。我用手势制止她说下去,双目交接时,刹那间心里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意,我顿时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去,抚摸她那已白发斑斑的鬓角。

是的,沈天慧就有这样一种让人崇敬和亲近的魅力。如果不是预先知道,她也许不会让人想到“科学家”这个词,而更像是邻居家的上了年纪的祖母,只是双眸的灵气显出了她深厚的学养。我第二次见到她,是在她家里。上海闹市中心一条安静的小马路上,几户人家合住的老式洋房,客厅、卧室以及书房全由一间很大的房间兼任,从大西北搬回的老式家具满满地盛放着夫妇俩的书。她的目光在凝视惟一的孙女儿时最为柔和,这种恬淡平和的状态使她从头到脚焕发着。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