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马在田>纪念文章
追忆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
发布时间:2011-06-20 来源:上海科技报 吴苡婷 【字号:  
  

6月5日上午9时47分,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教授马在田先生在上海中山医院溘然离世,享年81岁。翻开他的履历,犹如走进了中国石油探测的现代发展史。他成功地运用人工地震方法找到了众多大油田,为我国石油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研究地震偏移成像方法中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复杂地区的石油地质构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

创立突出反射标准层技术

马在田先生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反射地震学在石油等矿产资源的探测中有着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开始进行反射地震学研究工作。反射地震学在大庆油田的勘探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这种技术被使用来进行华北地区油田的探测时却遇到难题,华北地区属断陷盆地,储油构造断裂系统十分复杂,沿用这种技术来解决这类复杂地质构造问题表现为横向分辨率太低,在地震记录上断层不清,层位对比非常困难。

根据多年研究与实践经验,马在田先生提出了完整的“突出反射标准层”的方法与技术,解决了在复杂地质构造地区开展反射地震学方法与技术问题。该项成果在60年代被广泛应用,为迅速查明胜利、大港和华北等地的油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打造中国首条“争气地震剖面”

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地震反射数据开始应用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取得的地震剖面图的精度明显的提高,这一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加速了寻找大油田的进程。但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

为此,在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局组成计算中心,马在田先生担任完成此项工作的方法程序室主任之职,负责领导和参与这项系统工作,于1974年处理出第一条“争气地震剖面”。填补了我国在大型计算机上处理地球物理数据的技术空白。通过这项技术攻关,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地震数据处理专家,为我国反射地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准备了技术与人才。

“马氏方法”获国际同行认同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地震波偏移成像技术成为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关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J.Glaerbout提出的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偏移方法曾引起了轰动效应。但是克氏方法用的公式近似程度低,只能解决简单的地质构造的地震成像问题,对于复杂地质构造该方法无力解决。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马在田先生提出了运用“阶数分裂法”理论与计算技术来解决复杂地区地震偏移成像问题,并在中美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上以英文发表了“高阶近似有限差分偏移”理论,阐述了独特的学术观点。该技术被国际同行称之为“马氏方法”。根据该方法,国内外许多石油公司和地球物理公司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用于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处理,解决了大量复杂地区的石油地质构造问题。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