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黄纬禄>纪念文章
“火箭老总”黄纬禄 白手起家搞火箭
发布时间:2011-12-0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又一位导弹元勋走了。95岁的黄纬禄于2011年11月23日逝世。几十年来,黄纬禄一直被人亲切地称为“火箭老总”。

还记得几年前那个温暖的午后,那个坐在家中书桌前微笑着的老人。用平和淡定的语调讲述着他的“激情燃烧岁月”。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正烈的时候,刚届弱冠的黄纬禄在英国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导弹。那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他望着那些复杂的“五脏六腑”,慨然而叹:“我的祖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高技术?”

中国曾是火箭的家乡啊。1982年10月12日,黄纬禄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那是火箭重回故乡的日子,这一天,一支白躯神箭跃然出水,呼啸着腾入碧空……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枚水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的总设计师就是黄纬禄。

家是另一个办公室

今天下午,记者采访了黄纬禄院士的大女儿黄道群。黄老已退休多年,她说:“父亲退休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国的火箭事业,家里成了他的又一个办公场所。他的秘书经常拿着图纸或项目方案来请他评审。每次过生日或者过节国家领导人来看望的时候,他谈的总是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 

今日专程从大连某部队赶来北京吊唁的黄莉亚说,从1982年结识黄院士,她和同事就深深为他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她介绍,2003年7月,单位的一个项目想请黄院士函审。没想到黄院士特别认真,看完材料后,87岁高龄的他冒着酷暑到大连参加评审。最后,凝聚着黄院士心血的项目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说,黄院士那种谦和,有了成绩想着别人、出了问题检讨自己的作风让自己印象深刻。

白手起家搞火箭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之际,火箭技术被列上了国家重点项目。黄纬禄担任了火箭控制系统所所长。

谁也没搞过火箭,专家全是半道出家,研究工作“一穷二白”。但他们有的是干劲,白天泡实验室,晚上灯下查阅外国资料,以会战式的工作强度搞研究,没多久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

喜悦是短暂的。黄纬禄清楚,成功的这枚火箭是液体型燃料火箭,在国外,它已过时了,那时,火箭已开始了固体燃料时代,只有采用固体燃料,才能实现运载。正当我国航天事业摆脱鹅行鸭步,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候,“文革”开始了。这个时候,黄纬禄依旧特别忙,他除了照常担任所长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外,还增加了绘图员、仪器调试员、采购员的工作,甚至元器件的挑选、单位之间的协作,都要他亲自操心、奔波。

那会儿,年逾半百的他,每天5点钟出发,路上倒三趟车,8点准时到达50公里外的工作地点。研制火箭的生产厂、试验场、发射场遍布全国,身为总设计师,他长年奔波。为了检验产品的性能,黄纬禄总是在最热的季节到最热的地方去,在最冷的季节到最冷的地方去。同事们见到的总是一位乐此不疲的黄总。

大科学家的风范

外国研制火箭用钱垒,我们缺钱。怎么办?这位“火箭老总”,根据国情,与同事们一道综合研究分析国外资料后,决定放弃国外采用的建造陆上水池、人工模拟海洋等一系列耗资巨大的试验方法,研制出一种具有回收功能的全尺寸模型试验弹。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大胆的想法,不但加剧了理论论证上的难度,也增大了试验的风险。

接着,他又提出把两次飞行试验放到一枚运载火箭上进行。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设想果真实现了,为此他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常说,一枚火箭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现一点毛病,都可能招致整个试验的失败,必须做到最大限度的万无一失。

他在处理技术问题时,从来不以专家自居,他总是要求别人把他当作小学生来对待。而他在讲解问题后,也总是先问别人:“不知我讲清楚了没有?”

他很注意集思广益,从不靠权威身份轻率拍板,总是深入实际,充分发扬民主,然后加以分析、集中。他常说,科技人员因技术问题发生意见分歧,一方完全有道理,一方完全没有道理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他的工作作风,使不少科技人员,不论自己原来的意见被采纳与否,都心悦诚服。

“火箭老总”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愿意谈火箭,一说到火箭,他便神采飞扬地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他虽然早已离开一线,但对事业却如此神往,因为火箭是这位老科学家一生的追求。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