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高庆狮>纪念文章
怀念高庆狮院士:在“科学的春天”与邓小平的合影
发布时间:2011-06-29 来源:计算所 刘绍棠 【字号:  
  

2011年5月15日,计算机科学领域一代宗师——高庆狮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听到高老师去世的消息,一股彻骨的寒意从脊背直穿心底冒出,惊人的噩耗无情地击打着我的心灵。笔者曾在计算所教育处工作了七年,那时,我与先生接触很多。

一、先生远去,我给您送行来了

5月20日,我接到一个电话。高庆狮学生,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的黄河燕博士,委托北京科技大学胡玥博士打来电话,通知我在第二天7:30赶到北京科技大学高老师住所前,去八宝山为高庆狮院士遗体告别仪式拍照,我欣然从命。

拍照以后,我提议为高老师做一个片子,题目暂定为“一代宗师,先生千古——高庆狮院士辛勤耕耘的一生”。为此,请胡玥博士联系高夫人:能否拍先生书房?夫人同意,我立即前往。

从案台上显示2011年5月15日令人难忘日子的台历,到先生数米长的高大书橱;从先生生前摆弄的为研究人工智能而亲手叠制的一个个魔方,到先生近期出版的专著以及尚未出版的遗作手稿,一一摄入镜头。

触景生情。我忽然感到一阵酸楚,心情骤然不悦。为了在场的高夫人、儿子还有高老师弟子,我极力掩饰。然而,仍掩饰不住,悲切之情溢于言表。

遗体告别仪式的哀乐还在耳边回响,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以及先生端庄的遗像还在脑海中浮现,计算所追思会的情景也在眼前晃来晃去。

汇聚了众多高老师生前同事和学生的追思会由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亲自主持。大家向先生遗像默哀,献上寄托深切哀思的素色鲜花。

李国杰院士说:“我们要学习他对科研执着的态度,注重创新,不在乎名誉地位,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在悲痛的气氛中,大家沉痛悼念这位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深切缅怀先生踏实勤勉的人生轨迹。

1980年,年仅46岁的高庆狮当选计算机界第一批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当时只有两人。高庆狮没留过苏,没留过洋,1953年,从福建老家漳州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4年以后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从专修的数学专业转入生疏且神秘的计算机学科。但是,这位由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培养的本科生,从此业绩斐然,功勋不断。

高庆狮聪明才智出众,学术造诣超群。“少专家”是计算所广为流传的对先生的称谓。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特别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堪称卓越的奠基人。他是中国计算机界始终站在科学前沿并极具战略性、前瞻性思维的科学家。

八十年代后期,他从计算机体系结构转到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新模糊集合论、统一语言学理论以及安全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再往前推,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计算控制中心早期设计负责人之一。他还是“两弹一星”国防战略工程中,我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的晶体管计算机——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的总设计师。

再往前推,他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大型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负责人之一。他是中国最早从体系结构角度研究“算法并行化”的学者之一,该成果在“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和造福人民的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先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祖国计算机事业一张白纸上,不断描绘宏伟蓝图,不断谱写崭新乐章,不断设计创新符号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人民的科学家。

他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三十三年间,他培养了七十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名至实归:桃李芬芳满天下。

他以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享誉计算机界。他名声很大,却十分低调。学生遍布天南海北、国内国外,或高管或高官或高知,高管做到总经理,高官当到省部级,高知修到学科带头人。

先生听说自己的学生发展得好,除了平添几分自豪外,依然故我。依然脚踏实地做学问,朴实无华过日子。

高庆狮的学生黄河燕博士说,高老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对科学事业毕生的孜孜以求、超凡的创新能力、超人的自信心、超严的治学管理,一幕幕闪现在我的脑海中。高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精深的计算机学科前沿知识,更教给了我们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胡玥是高老师在北京科技大学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她长期做高老师学术助理。胡玥博士说,我跟随高老师多年,亲眼目睹、亲耳聆听过先生许多教诲,了解先生严格的管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刻苦努力,才能获取知识和学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果谁想在高老师那里走捷径、抄近路肯定碰壁。这与世风日下之“学术造假”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

高庆狮院士的去世,是中国计算机界的重大损失。

告别仪式上,我很难过。当年与先生多次沟通的情景一幕幕交错闪现。泪水几度滑落,相机几度颤抖,乃至一度中断拍摄。

我步履蹒跚地走近高老师,多看几眼吧,先生远去,我给您送行来了……

二、全国科学大会:拥抱科学的春天

在高老师家,促使我骤然不悦的转折点起于先生的儿子。他从高老师的电脑里调出一张照片,照片题记:“197788邓小平会见”。“哦!”——我连连点头啧啧称是。

如获至宝。我立刻请高老师的博士生、关门弟子王培凤拷贝。“高老师与邓小平的合影珍藏了三十四年,太珍贵太有价值了”,我自言自语。

那么,“1977-8-8邓小平会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三十四年前,邓小平复出。小平同志立即竖起整顿的大旗:工业、农业、科技、教育要整顿、国民经济要整顿的一系列计划拟在实施。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亲自提议召开并主持“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这是邓小平首先重点抓科教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3月18日,人民大会堂。“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重点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后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书面讲话:“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高庆狮院士作为“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出席大会。就是在这次大会上,计算所14项科技成果获重大成果奖,其中,高庆狮独占4项。并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从此,先生与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走进科学的春天,走进科技复兴的新时代。

郭沫若先生《科学的春天》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解放的宣言,象征着一个科技新时代的开始。曾经被“臭老九”的称谓所亵渎,被禁锢的精神与才智所扭曲的广大知识分子终于获得新生。长期被压抑、被迫害的知识分子身上沉重的枷锁被击碎: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三、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响彻云霄的一声惊雷

“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与1977年8月4日召开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紧密相连。如果“全国科学大会”是一曲优美旋律和动听乐章,那么,“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就是“优美旋律与动听乐章”的开篇序曲。同时,她更是“科学的春天”到来之前响彻云霄的一声惊雷。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吴文俊(数学家)、邹承鲁(生物化学家)、马大猷(声学家)、王大珩(光学专家)、周培源(物理学家)、苏步青(数学家)等科教界33位专家,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

中科院计算所高庆狮、许孔时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邓小平还亲自过问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所长,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情况,童第周的成果被赵朴初先生誉为“童鱼”。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通知他参加会议。邓小平说:“让他扫地是糟蹋圣人”。

在这次座谈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知识分子名誉、科研体制、恢复高考、改革招生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等建议,都得到小平同志的当场拍板。也就是在这次会上,小平同志向科学家们明确表达——“我愿意给你们当总后勤部长”。

8月8日上午,小平同志在座谈会结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17年”(指1949年至1966年)科教界的估计、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科技体制、教育制度、后勤工作、学风等六个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即著名的“八八讲话”。

也就是这一天——“1977-8-8”,小平同志和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即:高庆狮一直珍藏至今的这张照片。

“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两个突破。在思想上突破了“两个凡是”,在科教界突破了“两个估计”。没有这两个突破,科教界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是不可能实现的,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四、计算所“757”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通过国家级鉴定

“1977-8-8”的三十年后,即2007年8月8日,《科技日报》请尚健在的科学家一起座谈,回顾畅谈“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重温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

时任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高庆狮发言:“这次会议上,小平同志强调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对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十年前,悠悠往事,先生记忆犹新,三十年后娓娓道来。

三十年前,他从人民大会堂返回计算所,心情异常兴奋,谈及未来豪情满怀。先生预感到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即将来临。他与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一道,兴奋地张开双臂,迎接伟大祖国科学的春天!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历史占有重要地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中国人民走进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迈开了巨人般的步伐,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

从此,《春天的故事》那优美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计算所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从成立之初就风雨兼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先后研制成功多种型号的计算机系统,为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为国家输送了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材,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人才辈出的摇篮。

1998年金秋10月,计算所在中科院内率先进入创新体系,率先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体系。计算所高举“自主创新”旗帜,成为以“跨越创新,引领未来”为目标并无愧于国家队光荣称号的新型研究所。

从“科学的春天”到“春天的故事”,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计算所也踏着时代的节拍从初创走向辉煌。

五十五年风雨历程,计算所涌现出以高庆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夏培素、李国杰、倪光南等数位“院士”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高庆狮院士多项重大成果也是在院、所两级领导下,在和谐的科研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取得的。

1983年11月,秋风习习,吹来阵阵寒意。然而,一个温暖人心的利好消息吹进中科院计算所:“757”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通过国家级鉴定。

这是中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757”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大型尖端科技项目和国防战略工程的计算能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做出了永载史册的历史性贡献。

大家知道,在中华世纪坛用特种合金打造的青铜甬道上,铭刻着计算所研制的四台计算机的名称和型号。其中,“757”赫然在列。

“757”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研制成功,雄辩地印证了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1985年金秋10月。金秋送爽,送来更好消息:“757”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757”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体系结构原理的提出者和总设计师正是高庆狮先生。“光荣与荣誉”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属于中科院和计算所。当然,也属于高庆狮。这是先生多年多项重大成果中最为光鲜的一个亮点。

虽然“757”大型计算机并没有刻上“高庆狮”三个字。但是,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心中,在人民的心中,在伟大祖国母亲的心中,他是一座丰碑!一座不朽的丰碑!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