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张树政>纪念文章
张树政院士的诸多“第一次”
发布时间:2016-08-10 来源:中国科学报 【字号:  

  巴尔扎克曾有这样一句名言:“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聪明,是张树政院士最明显的标签之一。她虽然身材娇小,言语不多,却极具智慧。正如契科夫所言,人在智慧上、精神上的发达程度越高,人就越自由,人生就越能获得莫大的满足。

  张树政的聪明和智慧,令人赞叹,令人钦佩。我们从她人生中诸多的“第一次”中可以观其端倪。

  第一次上学

  张树政幼年居于河北老家,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居所不定,因此她直到9 岁时才到北京和父母兄妹全家团聚。由于在老家有一些基本的基础学习,因此,到北京后,张树政的父亲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的孙校长联系,请求在该校插班上三年级。这所小学成立于1909 年,是当时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好学校。孙校长认为从农村转学来此的学生,通常只能降级插班,很难升级就读。她父亲要求校长先行测验,然后作决定。结果经过学校严格测试,张树政顺利通过,直接上了三年级。这在当时成了学校的一大新闻,张树政成了学校的“小名人”。

  第一次走进中国科学院

  张树政在日记中写道:“54 年1 月18日(星期一) 上午到重工业部人事部转关系,到科学院报到,下午到西郊公园(北京动物园旧称)菌种保藏委员会报到,就算是正式调到科学院来了。方先生谈到工作学科方面,这是新的工作的开始,19 日未上班,去所里搬家,20 日(周三)正式上班,听报告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

  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人事调动,整个过程迅速又高效,总共只花费了几天的时间,也谱写了中国科学院人才引进的一个传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工业微生物奠基人方心芳院士在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指导张树政开展丙酮丁醇发酵研究的过程中,有感于张树政的科研智慧和学术素养,果断决定,要将这不可多得的人才迅速引进到中国科学院。

  第一次自己研制设备

  开始研究工作后,方心芳给张树政他们的课题是筛选糖化酶活性强的曲霉。经过不间断的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了黑曲的优越性并筛选到一批优良的菌种。

  1956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张树政和她的同事方一澄发表了他们比较研究几株酒精工业上常用的曲霉淀粉酶性质的结果。于是他们想到用当时的新技术纸上电泳来分离和测定它们的活性。可是当时在菌保会没有电泳仪,也无力向国外订购,于是他们设法自己动手制作一台,其电源开始用汽车上的蓄电瓶,后来用发报机上的将交流电变直流电的变压器。

  1957 年《科学通报》第10 期,联名发表了《麴霉淀粉酶的纸上电泳分离及测定》一文,这篇篇幅不长、在当时颇具创新性的论文,可能是我国最先公开发表的有关曲霉产生的淀粉酶种类的研究报告。这是张树政开始酶学研究的标志。

  可以看出,张树政他们自己研制的设备,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第一次学习俄语

  1955 年,张树政到菌保会工作之后,被派去脱产学习俄语。这之前,她从1949 年产假期间已经开始收听俄语广播,俄语的基础仅此而已。可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她展现了非常的智慧,表现尤为突出,在不长的学习时间之后,她就可以辅导其他学员并且讲课。

  在同事的心目中,当时的张树政极富语言学习的天赋,很快就能把刚刚学到的俄语应用到工作中,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作为翻译陪同捷克专家外出讲学和游览。

  她的聪慧和天赋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