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许学彦>纪念文章
许学彦: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16-08-17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字号:  
 

  许学彦是新中国造船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曾与陈景润一起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他一生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六七十种型号的船舶设计,“东风”号、“昆仑”号、“向阳红10”号、“远望”号这些在新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船舶设计都是出自许学彦之手。

   

  许学彦在远望号上

  许学彦,1924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小乡村。他从小便喜欢划船,对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抗日战争期间,国防力量的薄弱更是让他立志要造船强国防。他在考大学时,面对昆明西南联大航空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贵州平越交通大学土木系、重庆兵工学院和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五所高校的录取,毅然选择了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1948年交大毕业后,许学彦进入了英国人开办的濬浦局,平日认真的工作令他积累了很多造船的知识和经验。1951年经恩师辛一心介绍,许学彦进入中央重工业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技术处从事船舶设计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为祖国船舶事业奉献的辉煌一生。

  1952年,许学彦在技术处参与设计完成了船舶设计的处女作“海济”号黄埔江渡轮,这艘船的性能获得了当时用户的广泛好评。小试牛刀之后,许学彦参与到了高速炮艇的设计当中。他带领全体人员努力探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设计成功的高速炮艇在我国海战中立下多次战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击沉国民党“沱江”号猎潜艇,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的光荣称号。之后,许学彦,又相继主持设计了“昆仑”号客船,“东风”号货船和“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等船只。

   

  东风号

  在经历了一系列大型船舶的设计之后,许学彦开始出任“远望”号测量船的总设计师。此次船舶建造关乎我国是否能够实现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因此意义重大。但是要建造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综合测量船又谈何容易。首先,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和技术封锁,许学彦无法获得任何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他只能带领团队在黑暗中探索,通过不断尝试来积累经验。

  “远望”号的设计建造过程期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技术问题,许学彦和设计组全体同志根据该船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靠集体智慧解决了测量船的总体方案、稳定、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振动与噪音、电磁兼容性、特殊设备的安装和试航等八大技术难题,保证了测量船研究、设计、建造、试航的顺利进行。“远望”号是海上活动的航天测量基地,在它身上显示着可上九天揽月(跟踪卫星、飞船、导弹),可下五洋捉鳖(跟踪潜艇水下发射的导弹)的神奇功能。它的出现使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跨出了一大步。“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于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回顾许学彦辉煌的一生,他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得益于他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许学彦非常喜欢读书,平时唯一的嗜好便是去书店买书,对于书的喜爱可谓到了痴迷的地步。即使到了晚年,他还孜孜不倦地学习使用电脑,希望通过网络去汲取更多的知识。许学彦认为,科研人员必须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注重更新知识和观念。同时,他对于自己的工作从来都是全身心投入,不仅获取众多科研成果,还为祖国培育了众多优秀的年轻人才。

  拥有如此多成就,许学彦却很谦虚。他曾说:“我没什么经验,我这一辈子就是老老实实干工程,无论任何事情,组织和领导让我做,我就尽职,努力把事情做好。”无论是小时候驾驶河里的小船,还是长大后设计各种大船,许学彦始终凭着这种勤奋谦虚的精神在他人生的大海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潘鹏)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