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梁思礼>纪念文章
梁思礼:家国情怀 火箭人生
发布时间:2016-04-16 来源:科技日报 李艳 【字号:  

  4月14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梁思礼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他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大家梁启超,他的兄长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然而对了解航天的人们来说,梁思礼的大名同样是“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曾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

  家学渊源,爱国当先

  1924年,51岁的梁启超迎来了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梁思礼每每回忆他与父亲的相处,总是充满了怀念和温情。他曾说,在自己众多的称谓里最喜欢父亲留给他的昵称“老白鼻”,而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便是“爱国”。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了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说‘爱国’”,梁思礼说,“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因着这份爱国心,梁思礼1949年从美国回国。在此之前,他先后在卡尔顿学院、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辛辛那提大学导弹控制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已在美国度过了8年时光。

  因着这份爱国心,在最艰难的岁月他仍一心为国,投身航天。“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梁思礼曾说。

  梁启超曾著《少年中国说》,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进,梁思礼却是用了一生始终践行。

  航天功臣,开创“可靠性工程学”

  1956年是梁思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入了党、走进婚姻殿堂,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从此,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的发展事业之中。

  “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五十年后,梁思礼回忆说。

  如果说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东风二号”则是他事业的关键节点。1962年,“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出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这次失败带给梁思礼极大的震撼。

  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在那之后,“我们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他提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试验出来的”。梁思礼一生得过无数奖项,有过很多头衔,但是他最珍视的便是火箭设计师。他唯一出版的传记命名为《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

  此后梁思礼积极推行并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的发射成功率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80年代后,梁思礼开始深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又将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乐观人生,做个“有趣”的人

  梁启超曾著有《学问之趣味》,文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这种趣味主义被梁思礼视为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他说,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趣味驱使。

  梁思礼90岁时,央视曾录制一期他的访谈,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唱片,俨然音乐发烧友的架式。他留学期间曾是摔跤健将,在比赛中屡有佳绩。他还喜欢游泳,并学会了“水母式”泳姿,漂浮在泳池中,脚不着地,借着失重的状态想象着自己正在“太空出舱行走”。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未减少对体育的喜爱,2010年南非世界杯,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起来看比赛直播。在微博大热的年代,他也和年轻人一同关注,并感慨它“现在有些‘乱’,但可以汲取的营养更多”。

  梁思礼经历过常人难以体会的跌宕——出身名门、投身航天、功勋卓著,可谓风光无限,也曾经历幼年丧父、亲人相继离世以及特殊年代的政治风波。但这趣味二字却让他拥有了别样的人生。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6-04-16 03版)

(责任编辑:陈丹)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