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张效祥>纪念文章
沉痛纪念中国计算机的开创者张效祥
发布时间:2016-03-21 来源:阳新的博客 【字号:  

  动车刚刚离开北京一个小时,我就在电话中听到了张效祥院士去世噩耗,悲痛不已,先生的生平事迹伴随飞驰的村庄田野在我脑海中掠过。1026,提前中止出行计划,连夜两次换乘动车、高铁从湖北阳新县赶回北京,以便参加张院士的告别仪式。 

  春节之前,托301医院计算机专家任连仲老师询问,知道张先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很好,还转告了中科院计算所和一直惦记着他的马慕周社长。 

  2003年初冬,为了探究中国计算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罗沛霖和凌瑞骥两位老前辈推荐,我拜访了张效祥先生,这次访问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张院士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和计算机领域的泰斗,向他请教行业历史自然是十分恰当的。张先生在电话中听到我的来意,没有我担心的推辞就同意接待。按着张先生的电话提示,我惴惴不安的跨进了大院,直接找到了一所陈旧的老式平房,正是他的住宅。 

  我先报告来意,因为一册部委组织的冠名“中国”的信息化著作,详细地讲述了美国计算机发展的三个标志,即《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和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晶体管的诞生等,而对中国的计算机发展过程忽略不计,80年代之前无一字讲述,至1993年只有“准备阶段”4个汉字。 

  先生亲切地听我讲述缘由,然后简洁地回忆了1956年他们去苏联学习的日子和在中科院计算所调试计算机的情况。他从莫斯科回到北京的时候,738厂组装的104机已在中关村就位,他们全力调试了1年多,正常运行之后就能提供使用,他以为这是不应当忘记的。 

  对中国计算机的历史过程,他只表示这是我国迈出的第一步,好似讲述别人的经历一样平淡。但他强调,我们不是只要造一台计算机,而是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力量。 

  看到张先生亲切态度和平易近人的话语,我拿出照相机冒昧提出想和先生合影,得到允诺,张先生的夫人给我们的这次谈话留下了永久的记念。

  那次拜访,他并没有细谈自己所做的许多工作,好多年之后,我在档案文件或历史材料中慢慢寻找出来,也有的事迹是听当时参与104机工作的任公越、王梦阳、周锡令等人回忆的。就是后来在《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中有关张院士的多处论述与事迹。 

  讲述中国计算机历史时,经常压缩成“生产了两台计算机”,而张效祥先生却一直记得当年“紧急措施”的任务,因而要求独立自主的回国研制、生产,如果就是为了要做出计算机,在苏联完成不是更省心吗?回国动手,作为领队,他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不就是一种科学家的追求和一个军人的责任吗?。 

  张效祥先生受到整个计算机界的敬重,因他的经历,更因为他的奉献,他提倡的“要有自己的计算机”一直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195638,他作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代表团五位成员之一,赴莫斯科参加计算机国际会议;同年619,他是中科院计算所筹备委员会委员;1957年是第一支赴苏联计算机20人实习队的领队;19588月他回国后和吴几康先生负责仿制苏联设计的大型电子管104计算机,吴先生另有任务后,完全由张效祥主持。

  张效祥先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荣誉心,2006年,纪念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大会上,他出示了精心收藏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证书”,计算所的现任领导和员工在他这里见到了这一个重要的历史物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经历,也是中国人从农业社会走入数字大道的见证。 

  张效祥先生的领导力、科学态度与工作经验,在104机工程中充分表达出来,他提出并领导了“脉冲标准化”控制全部脉冲的波形和幅度,此举极为有效;纪录每支电子管的工作时间,及时更换,以防突然停机。这台计算机的4000支电子管当时只能依靠人工管理,除去认真和技巧,在300多天中的日日夜夜,一丝不苟实非易事。 

  张效祥高瞻远瞩,掌控全局,他多年后还记得参加工作的10多个单位,250多人,记得许多人的名字和相貌。他估算104机加工、调试工作量为七万个工时,苏联生产标准化水平较高,同型计算机只用到四万工时,他看到了差距,合理组织,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人的精神力量,弥补了新中国技术与装备的落后状况,张先生作为调机负责人,他的艰辛与能力是一个突出典范。

  张效祥先生在104计算机的总结中,特别突出了对整机运用的系统思考,人员配备与计算机性能长远、全面发挥,体现了他的学识与远见。他在一生的赶超中,都坚持与发扬了这种作风,是高举大旗进军的战士! 

  他的三点希望,在网络与行业中广为流传: 

  第一、希望计算机业界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的战略。 

  第二、希望我国计算机事业成为中国信息化事业的强大支柱。 

  第三、希望大家关注纳电子技术的发展,不要步微电子的后尘,要及早联合国防力量,明确目标,强化投入以占先机。 

  张院士对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特别是网络安全还有许多论述,他高度肯定了新中国前30年的计算机事业的创业、创新,他大力呼吁继续创造,对年轻一代寄予殷切的希望! 

  在告别仪式现场,看到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队伍,来自张先生亲友、家乡、母校、工作单位和科学院、国家部委的花圈,这是对他一生的回忆与精神的传承。看着缓缓前进的告别队列,看着整齐伫立的军人队列,一直等到最后才和他们的老领导告别,我不禁想起张院士对104机所说的著名的“两股力量”,心中暗想,这个威严的队伍不也是发展计算机维护国家安全的一股重要力量吗?有这样一支队伍接班,张院士一定能够安心休息了。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窗口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