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徐僖>纪念文章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发布时间:2014-04-02 来源:四川大学 【字号:  
  

  徐僖(1921-2013),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48年在美留学期间研制成功五棓子塑料。50年代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基础理论、油田化学、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徐僖教授自幼勤奋好学,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科学事业为在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通过他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创建了中国西南的首个塑料厂,并成功在四川化工学院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不断创新走在学科前沿,指导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他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一、献身科学 报效祖国

  徐僖教授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随父母逃难到四川。1940年考入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毕业留校,师从我国著名染料专家侯毓汾教授,研究五棓子染料。1944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学校被迫停课,他随侯教授到内迁四川永川县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化学基础课程助教。青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他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已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深造。学业告成后,正是祖国解放前夕,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解放初期,我国石油化工基础非常薄弱,高分子材料工业十分落后,国外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塑料制品奇缺。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年5月1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他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创建学科 不断创新

  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为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53年秋,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国内首批塑料专业高等技术人材。从五十年代末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1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该书成为当时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再版两次,总印数达24,300册。六十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文革”期间,他遭受了许多的折磨但仍坚持夜晚研读学术专著。此时他的右眼已患病失明,但他心里仍然坚信:国家要富强,离不开科学技术;眼前的一切总有一天会结束。“文革”刚刚结束,徐僖教授立即用全副热情投入了重建学科的工作。他恢复招收研究生,恢复被停办的高分子研究所,重新组织研究队伍,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左下肺切除手术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返回工作岗位。他用超人的意志,又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1981年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徐僖教授带领的学科点被评为我国首批博士点,他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该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985工程。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力挽狂澜 捍卫祖国尊严

  徐僖教授在国际高分子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交往中,他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PPS)的国际代表。 PPS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1989年5月在日本召开的第5届PPS学术年会上,学会执委会决定1991年亚澳地区PPS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委托徐僖教授负责筹备。为此,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协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1990年4月,他到法国尼斯出席第6届PPS年会,向大会执委会汇报有关1991年亚澳地区会议的筹备情况。出乎意料,他刚汇报完,少数不友好人士就以1989年我国发生的“6.4”事件为借口,攻击中国局势不稳定,不安全,反对1991年会议在中国召开;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各种反对意见交织,会场秩序顿时陷入混乱,渐渐形成否定趋势。一个已经确定了的会议被如此否定,对国家的尊严是很大的损伤。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教授迅速冷静下来,他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反驳了所谓中国不稳定,不安全的挑衅言论,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他又请1989年9月曾到中国几大城市讲学、旅游的学会主席德国弗瑞兹教授在会上介绍他的见闻和感受。弗瑞兹教授愉快地回忆了他难忘的中国之行,说明他完全没有不安全的感觉。徐僖教授维护祖国尊严的精神和言行感动了许多与会代表。之后加拿大、韩国和其它许多国家的代表先后在会上表达了对徐僖教授的尊敬、信任与支持。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1991年秋,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亚澳地区学术会议如期在上海举行,不仅有大批亚、澳学者参加,也吸引了北美和西欧的一些知名人士出席。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这次学术会议举办得十分成功。徐僖教授为我国赢得了尊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高分子学术界的地位。国家教委国际合作司教育外事简报专文刊发“为了祖国的尊严”的报道,表彰了徐僖教授捍卫祖国尊严的事迹。

  四、无私奉献 高风亮节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一贯以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1991年和1998年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时,他各捐助了一万元。他用一颗热忱的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几十年来,他不断地用自己有限的收入资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2003年徐僖教授获得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四川省奖励他50万元。他将奖金全部捐出,其中30万元资助四川省在读的大中小学贫困学生;20万元捐献给“攀登”奖学会和助学金。受助的学生给他写来了一封封充满感情的信,除了表达感激的心情外,还表示要学习徐僖教授的高尚品质,将来回报社会。他在回信中深情地勉励学生:“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苦难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顺境不傲慢,逆境不气馁,人穷志不穷。相信你们在亲人和社会的关爱下,在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下,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会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无愧于祖国人民的关怀和培养……我梦寐以求的就是祖国富强,我希望我的愿望能在你们这一代人实现。”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殷切地关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高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