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吴浩青>纪念文章
一生奉献给科学和学生
——追记昨天逝世的我国电化学开创者、中科院院士吴浩青教授
发布时间:2010-07-19 来源:文汇报 姜澎 【字号: 小  中  大 

锂电池取代镍氢电池似乎还仅仅是几年前的事情,但是锂电池的基础理论研究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由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吴浩青教授完成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成果,比日本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关于锂电池的文章整整早10年。化学教育学家、被称为国内电化学开创者的吴浩青院士昨天上午告别人世,走完了他97年的生命历程,3年前,他因为年老体弱住进华东医院,在此之前,他几乎每天都是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度过的。他的一生都给了科学和学生。

吴浩青,191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曾在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师范学院、上海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到复旦大学担任化学系副教授。1957年,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198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仅在复旦的50多年里,他就培养了近50名研究生,其中很多现已成为教授、总工程师及研究所所长,更有3名中科院院士。许多学生还记得他的课堂风格:“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描述了科学世界中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问题,详尽而奥妙。”

教学严格,给学生打59.8分

“如果吴先生现在还给学生上课,他一定也会是学校的‘名捕’”。这是吴浩青院士的学生们对他的评价。他对学生是出了名的严格,对于那些考试和实验都不能达标且无心研究的学生,还会劝退。当然,这一切都是源自他对学生的爱。

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在学生中几乎人尽皆知。有一年化学系系庆,一位老校友发言称,大学时期最难忘的事是得到过一个不及格,当时吴先生教化学,有一次考试,竟给他打了59.8分,他把自己的考卷一再研究,发现给分丝毫不差,这让他真正领略了吴先生的严格。后来吴先生听说了此事,微微一笑:“真正关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

他的弟子、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余爱水称,从吴先生手中拿59.5分,甚至被他劝退,都是常见的事。曾经有一名化学系学生无心从事研究,吴先生直接找学生谈话,了解他的志趣,最后分析了他的未来发展,将其劝退学。“我所知道的有两名这样的学生,吴先生是真心替他们着想的,这两名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很强,吴先生推荐他们到其他大学当教师,这两名学生至今还非常感激。”

吴先生后来在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曾经说过:“每个人有不同的志向和爱好,我不要求我的学生都从事科研工作,我希望他们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空间电源研究所高级顾问李国欣说,吴先生的学生都知道,对于学生发表的文章,吴先生除了要求他们实验必须是可重复并且要求保留所有实验数据以外,他还会逐个认证他们的实验。只有通过了认证,文章才能去投稿,至于署名,吴先生要求不是他的想法和思路的文章一律不许署名。

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有些老师要搞项目、跑经费,非常忙,实验都让学生做,做完后给他汇报情况,这样可不行。老师不亲自动手,就拿不到第一手材料,这样还怎么指导学生?所以我坚持亲自动手做实验,与学生在一起是我最大的乐趣。”

治学严谨,不为名只为实

吴浩青先生始终站在科学前沿,他的很多科研成果直到现在还在应用中。除了锂电池以外,他在上世纪60年代研究了氟硅酸的电导率与百分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数据。上世纪70年代初完成了海水电池的设计与性能测试研究,现在的海军装备就沿用了这一研究。

锑是我国的四大丰产元素之一,可用于防火材料及蓄电池等的制造。但是关于锑的零电荷电势,苏联3位著名学者公布的数据很不一致,对锑元素的缺乏了解使我国对锑的应用一直非常落后。吴浩青从1957年开始系统地研究锑的电化学行为,率先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伏。这一结果于1963年发表在《化学学报》上,被世界公认,并载入国外电化学专著,结束了长期以来化学界对锑的不解,也促进了我国锑元素的开发利用。

1980年以后,吴浩青又选择了锂固体电解质、高能电源锂电池及其放电机理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了高能电源锂电池的嵌入反应机理,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他成为第五届国际锂电池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国际电化学会会员。他是我国电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撰有《物理化学》、《化学热电力》、《电化学动力学》等专著,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60余篇,他编写的教材《电化学动力学》经多年主讲后,于199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联合出版,至今还是大学里的教材。

治学严谨,不为名只为实。上世纪60年代,上海长宁蓄电池厂研制储备电池,委托吴浩青研究氟硅酸的电导率与百分浓度的关系。当时有人认为这是无名无利的课题,但吴浩青不顾工作繁忙,毫不犹豫地承担了下来,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宝贵数据,这一数据至今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