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吴浩青>纪念文章
樟木笔直而立 追记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浩青
发布时间:2010-07-20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小  中  大 

7月18日上午8时58分,中国电化学开拓者之一、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浩青逝世,享年97岁。家门前,他亲手栽下的那棵樟树笔直而立,在夏天的微风中送出清香,悠远不散。

“第四个数据”

我国矿产资源里,锑是四大丰产元素之一,而上世纪60年代,我国对锑的应用远远不能与其产量匹配。如何对其更好地开发利用,成为吴浩青和他的同事们目光聚焦所在。要充分利用锑,首先要了解其各方面性质,尤其是其中的关键数据——锑的零电荷电势。对此,前苏联3位著名学者经过十余年研究,已分别公布了3个各不相同的数据。当时国际国内学界舆论普遍认为,真相就在这3位权威专家数据之中,总有一个是对的。可吴浩青偏偏不信这个“权威”和“普遍”,从1957年开始,他系统地研究了锑的电化学行为,根据锑电极对有机中性分子的吸附特征,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伏。这“第四个数据”最终获得世界公认。

上海长宁蓄电池厂最初研制储备电池,委托吴浩青研究氟硅酸的电导率与百分浓度的关系。当时有人认为这是无名无利的课题,做了“很傻”,不做也罢。可吴教授不顾工作繁忙,毫不犹豫地承担了下来,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宝贵数据。这一数据至今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只要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即使无名无利,也绝不犹豫。”吴浩青为自己的科研之路,设定了永不更改的目标。

“第二个家”

很多熟悉吴浩青的人都知道,他这辈子除了研究外,还有一个爱好:养花弄草。家门前种上香樟不说,就连实验室的墙根下,也植下一溜儿月季。吴老说:“这花开得好看,养起来也不难”,每天不忘浇水,修枝更是勤奋。对他来说,实验室就是“第二个家”,必须得精心装扮。

“第二个家”是啥概念?90多岁的人,还老往那儿跑。怕他太劳累,家人朋友都来劝,他只是说“舍不得”,直至3年前94岁高龄因病入院,才不得不停下。

在这个领域奋战70多年,吴浩青认定要学好化学、研究好化学,除了理论基本功扎实以外,实验室里的本事同样重要。他常对学生说,“我们要懂得搞科学理论还应懂得搞技术,不能忽略动手能力,再好的结果都是用手做出来的,光用脑筋想是不行的。”

很多吴老的弟子忘不了,1955年他负责筹建的我国高校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四周全由屏蔽电子干扰的铜丝网包裹,连门都是特殊材料制作,加上经费条件有限等因素,实验室面积很小,人呆在里面时间长了很不舒服,可吴浩青高兴得不得了,珍惜得不得了。他说,“物资本来就匮乏,国家能给我们这样的优惠、这样的支持,很不容易了。”由于当时实验设备还不具备可自动记录数据的功能,他专门买了个闹钟放在床边,半夜闹铃一响,就赶紧起床摸到实验室去记数据。

青花瓷茶具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余爱水是吴老带出来的博士,他至今记得,1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他刚刚留校任教,正对着四壁空空的教师宿舍一筹莫展,年届八旬的吴浩青老人提着重重的盒子,在大太阳下走了两站路来到他面前。他送来的,是一套八件精致的青花瓷茶具,是老师对学生、长者对年轻人的期许和支撑。

给弟子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这一份关爱,也有一份严厉。好几个学生的博士都是延期毕业的,因为没达到要求,吴老坚决不“捣糨糊”、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要参加学术会议发言、要投稿发表论文,吴老与他们一次次谈,一遍遍改,直到满意。早在他最初任教湖南蓝田师范学院理化系时,就曾给学生打出59.8分的期末考成绩。后来师生聚会上有人提出这段“悲惨遭遇”,吴老微微一笑:几十年来,我对学生都严格要求,真正关爱学生就必须严格,才能让他们成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吴教授培养了近5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不少人现在已经成为教授、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系主任了,有3位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4月吴老90岁生日,学生们自发赶来贺寿,他由衷地说:“回想自己走过的90个春秋,从没浪费时光,一直认真读书做事,而且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有很多学生,我非常开心!”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