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杨弘远>纪念文章
杨弘远:花草树木亦有情
发布时间:2009-07-31 来源:长江日报 王兴华 【字号: 小  中  大 

杨弘远:花草树木亦有情(图)

研究植物近50年,杨弘远从来没有觉得过枯燥,在这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心里,每一颗种子、每一株幼苗都是生命,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和人类交流。杨弘远情愿用一生去探索、发现植物的奥秘。兴趣本天成对于生物的喜好杨弘远从小就有。

他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武大在四川乐山期间,他们全家住在远郊。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杨弘远说,可能是当时没有玩伴的原因,自己从小就对各种动物有着浓厚兴趣。

他把鸡当成朋友,可以从它们的一鸣一啄、一振翅一梳羽中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可以趴在地上看蚂蚁,一看就是十几分钟。杨弘远说,对动物的好奇很多孩子都有,而自己却特别持久。

上初中时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对功课不太用心,每次只能“勉强及格而已”,而对自己的爱好却更加沉迷。他介绍,自己曾找来一些参考书,将其中所载介绍各种猿猴的文字与插图摘抄下来,编成一册“猿猴词典”,自得其乐。

考大学时,虽然父亲希望他学经济,但杨弘远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武汉大学生物专业,但很快他又改学植物,他说,自己喜欢的不是解剖台上血淋淋的动物。是种子就要发芽

种子的生命力是惊人的,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能够发芽、成长,杨弘远也一样。在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经历了无数曲折,但他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直到“发芽”的那一天。

1954年,杨弘远毕业后留校,1955年,为了配合一位苏联专家的工作,他离开植物教研室来到遗传教研室。就在这时,他对植物胚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对此进行研究,也就是在这时,他身边多了一名有着共同志向的工作伙伴,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周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术生命更有限”,杨弘远遗憾地说,“可惜在我精力最旺盛的中年时期却没有机会进行学术研究。”

文化大革命的10年,杨弘远少有机会进行研究。1975年在沙洋办学时,他在一个旧仓库发现了从珞珈山运来的几十种国外期刊影印本。他选择了30多种埋头逐期翻阅,做卡片和笔记。直到现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放着6个旧盒子,里面装满了当时所作的笔记。

1980年,杨弘远、周嫦联合向国际同行宣告:首次由水稻未受精子房中培养出单倍体植株(与法国研究者同年报道)!

10年后的1990年,杨弘远作为第一位被美国植物学会特邀的中国专家,在美国第41届生物科学年会上作专场报告。

1991年,杨弘远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杨弘远这颗种子,用近40年时间发了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杨弘远在发育生物学上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他最反感的是把“权威”、“泰山北斗”这样的词语用在自己身上。他说,能在科学大山上添一粒土,就很知足了。

年过70岁的杨弘远院士最近作出一个决定,自己以后不再接重大项目,不再带研究生,要把更多的机会给别人,特别是年轻人。

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自己要为更多的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环境。

在学生面前,他以身作则,培养他们良好的学风。学生的论文,他从来不把名字加在前面。他说,这是一名科研人员最基本的道德。

就是和自己的妻子也不例外,他们在发表论文署名时,也是按照惯例,谁做的贡献大谁的名字在前。

他理解的“百年树人”是,培养一代风气与学术传统需要数十年、上百年的努力,这也是当今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