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郝水>纪念文章
高尚情怀-记全国模范教师、中科院院士、我校博士生导师郝水教授
发布时间:2011-03-31 来源:东北师大报 【字号: 小  中  大 

郝水,细胞生物学和植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生物研究所所长。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生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高校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高校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教学名师的典范

从教50余载,郝水教授一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卓著,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郝水教授曾讲授过“普通生物学”“辐射细胞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从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他讲授的课程已不知走过几轮,虽对讲稿早已熟记于心,但为人严谨的他,每次开课前都要重新备课,并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力求使学生既可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信息。上个世纪80年代,郝水教授受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托,为全国高师院校编著了细胞生物学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即《细胞生物学教程》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并均被列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另一方面,因“细胞生物学”是“文革”后开设的新课,各校教师水平亟待提高,为此他和兄弟院校同行教授合作,先后4次举办全国高校细胞生物学学习班和教学讨论会,在这门新课的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生的专题课教学上,郝水教授常常对已有的理论假说和模型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他还依据不同课程、不同专题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有的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答疑和讨论;有的课则在教师讲授的同时,指导研究生参与讲授某些题目,师生共同讨论;有的课完全由研究生自行研究探索,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撰写评述性读书报告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表达见解和写作的能力搭建了有力的平台。至今,郝水教授培养的6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分布全国各地,多数人都已成为教授、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由于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78年郝水教授被评为吉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79年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和吉林省劳动模范,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高师院校教师一等奖。

面对许多国内精英人才滞留国外的现象,郝水教授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黄百渠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取得学位后,经他写信动员,说明工作需要,黄百渠立即返回祖国和他一同创建了我校遗传与细胞研究所。现在,黄百渠教授已经是该研究所所长,全国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人大代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郝水教授培养的博士生邢苗,在英国做博士后研究一年期满后,也是在他的动员下回国的。后来由于学术成果突出,邢苗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多次获全国性奖励。

生物学家的风采

作为一名细胞生物学和植物遗传学家,郝水教授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由于核小体的发现,关于染色体中DNA和组蛋白的结构关系已基本阐明,但核小体链如何形成更高层次结构的染色体仍是未解之谜。1986年以来,郝水教授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染色体的多级螺旋模型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郝水教授等人还通过染色体整体原位研究,得出了支持染色体中有非组蛋白(NHP)骨架存在的直接证据,并发现染色体骨架中有RNA存在。此外,他还发现植物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的运动过程是由改组和集缩两个阶段组成的。近年来,关于核仁中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存在分歧认识,郝水教授和他的同事采用了RNA/DNA杂合体抗体标记等更为精确的方法,阐明了这一转录过程发生在核仁的纤维中心(FC)与密集纤维组分(DFC)交界处和DFC区域。

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切实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服务是郝水教授多年的努力方向。步入20世纪80年代后,郝水教授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中的生物工程研究课题“小麦染色体工程”,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为应用异源染色体上的有用基因改良小麦奠定了基础。这两套材料由于比国外已有的同类材料更加完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并被收入国家小麦种质资源库。此外,他还从所建立的异附加系材料选育出有育种价值的小冰麦易位系,并用FISH技术直接显示了冰草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郝水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研究人员应用这些材料先后育成“小冰麦33”“小冰麦32”和“小冰麦36”三个优质小麦新品种,目前已在吉林省和北方其他省区得到推广,“小冰麦33”已被农业部定名为“优质小麦新品种”。

郝水教授总结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并于2001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院士的无私情怀

郝水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突出贡献。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生活俭朴,却富于爱心,多年来一直坚持扶贫帮困,在吉林省尤其在我校广大师生中反响强烈。

20世纪90年代,郝水教授获悉国家号召全民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尽一份心力后,他毅然拿出了1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了“希望工程”。1998年,我国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他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后,立即捐赠了1万元人民币以资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作为师范院校,贫困生比例一直位居普通高校前列。在我校,贫困生比例约占全体学生的1/3。为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压力,郝水教授不仅多次给在校贫困生捐款,而且在他的倡导下,2000年我校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资助贫困生基金正式设立,首批启动资金达30万元人民币,其中郝水教授个人就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

郝水教授一直非常关心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在任我校校长期间,他就针对农村师资短缺、基础教育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了要为基础教育服务、大力培养高素质中学师资的主张,受到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1985年,我校先后在吉林省的白山市、抚松县、东丰县等地建立了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改革实验区。近20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校已经树立了坚实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郝水教授虽然离开领导岗位多年,但仍然关心着我国农村教育问题。2001年10月,他将刚刚荣获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20万港币,全部捐赠给吉林省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以期能对吉林省的农村中小学有一些帮助。2002年和2003年已有两批共100名优秀农村教师受到了奖励基金的资助。

郝水院士扶贫帮困的事迹很多,但他认为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从不让新闻单位宣传。他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是—名老党员,党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党员应该走在前面。”

在生活和工作上,郝水教授总是竭尽己能地帮助身边的人。细胞与遗传研究所的王兴智教授,刚从国外回来工作的时候,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一些困难。郝水教授多次为他提供帮助,并尽力为其创造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对此,王兴智教授感动地说:“郝教授这样关心我,帮助我,扶持我,我决不能辜负他对我的殷切期望。”目前,王兴智教授已成为国家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大豆和玉米转基因项目的首席专家。

目前,郝水教授领导的遗传与细胞研究所已有6位教授,他们都是博士生导师,都是从国外归来的青年学者,其中一名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人大代表;两名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们承担着许多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同时培养着数量众多的研究生。现在,郝水教授正带领着这个创新集体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工作着。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