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邱式邦>纪念文章
无声的教诲
发布时间:2010-10-28 来源:科学时报 杨怀文 【字号: 小  中  大 

1979年秋,我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邱式邦先生,副导师为田毓起先生。毕业后,我一直在导师身边工作,30多年来,导师从未长篇大论地教育我们如何做事和做人,而是以他的高尚行为无声地教育着我们。在先生百岁寿辰之际,我拾出感受较深的二三事,勉励自己也教育后人。

80高龄坐硬座出差

1991年,邱先生已80高龄,还天天准点上班,除负责《中国生防》杂志主编工作外,仍亲自到实验室指导研究。当年9月,邱先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我的“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木蠹蛾”项目在鞍山和天津两地召开的现场会。当我们到达合作单位鞍山森林保护站时,考虑到先生年事偏高, 就劝先生不要随我们到山区现场,在站里等我们回来听汇报就行了。老先生说:“搞农业科研的人,不到田间地头,算什么考察。我能爬山,不会落在你们后面。”

鞍山一站完成后,现场会转到天津。由于买不到卧铺票,我们向先生解释困难,他阻止了我们的解释, 和蔼地说:“坐硬座和你们年轻人在一起热闹,难得呀!”后经我们与列车长交涉,将邱先生安排到列车员铺位休息。当我们请邱先生去卧铺时,他生气地对我说:“为什么要把我与大家分开?我难得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我喜欢和你们在一起。”在他坚持下,这位80高龄的长者和我们一起坐了8个小时的硬座。先生一路谈笑风生,并告诉我们他的长寿之道是爬楼梯、擦地板、养花等。

稿费上交

邱先生从1936年开始他的植物保护科研生涯,在我国重要农林害虫如松毛虫、蝗虫、玉米螟等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诸多方面建树卓越,身为中科院院士,但他没有一本专著。他告诉我,年轻时工作忙,没时间坐下来写书;再则我们搞应用技术的,研究的技术发表成文章,生产上采用了就行了。

199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计划为每位在农科院工作的院士出版文选,把院士们一生发表的文章收集整理成书,以便后人全面了解院士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因我时任研究所所长,由我把出版《邱式邦文选》一事向先生汇报,他听后断然拒绝出书,并且严肃地对我说:“所里经费紧张,没有必要为我花钱。”后来我和责任编辑宛秀兰商定,口径一致告诉他文选免费出版,这样先生才配合整理他一生发表的文章。文选出版后的一天,邱先生找到我,递给我一个装有8000元的信封,告诉我他不能接受出版社的稿费,将这笔稿费交所使用。我知道很难说服他改变他已决定的事,只好将款上交了财务。

从小事做起

先生一生谦逊,总是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1985年初,先生从法国驻中国大使馆获得法国骑士勋章,获奖后一切是那么平静,没有庆功没有宣传。他常对我们说:自己的一些贡献,都是与大家合作做出来的。他一生获得众多荣誉从不谈及。

先生对科研的要求十分严格,而对物质的要求却十分简单。每年他的台历,都成为他下一年的便笺。每次接过他用旧台历纸写给我的便条时,我总内疚没给先生准备好办公用纸,时常送些办公用纸过去,但回来的便条仍然是台历纸或是用过纸的背面。先生对我说:“废物利用不是很好吗。”近两年由于先生身体不好,不常用纸写东西了。近日师母告诉我,先生剩下许多没有用完的办公纸,要我取回办公用。这勤俭为公的品德,真使人感动。

先生常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优越的科研条件,为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富强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将永远学习先生为生产服务的务实精神,做一名有建树的科学家。

(作者系原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