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周尧和>纪念文章
纪念周尧和院士
发布时间:2019-04-03 来源:陈延峰 【字号:  

  本文为作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在纪念周尧和院士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敬爱的导师周尧和先生离开我们一个多月以来,我沉浸在思念、回忆和缅怀之中。周老师在我的心中是先生、是偶像、是楷模,也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亲人。周老师健在的时候,对周老师这份情意还不明显,失去了他,这份情意就越发强烈,让我难以释怀。

  回想在西工大学习的十年,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发展、毕业,不仅是在知识上收获了丰富的果实,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可以说,在这里,我从一个原生的矿石,被冶炼成金属,并被铸造成毛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青年人。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沐浴着学校、材料系的阳光雨露,不断成长,其中与我最接近、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敬爱的周老师。记得刚进校的时候,由于我从小接触的工厂车间的印象里,铸造就是翻砂、造型、浇注的苦活、累活和脏活的标志,远不是想象中高、大、上;高、精、尖的航空工程,因此,心里有很强的专业思想和情绪,是周老师精干、儒雅和帅气的个人魅力,吸引了我这样的新生,是周老师循循善诱的解释,是周老师为首的兢兢业业的教师团队的热情和友爱,让我对铸造粗糙外表下深奥的科学和技术产生了好奇,让我逐步转变了专业思想,投身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到大学本科毕业实习之际,周老师亲自前往德阳二重我毕业设计所在的铸造车间,看望和了解我毕业工作的过程,并对我进行了研究生面试,其场景我至今难忘,我自己的感觉是面试实在太糟糕了,一直觉得愧对周老师的关注,但这个过程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硕士论文我在周老师的大课题组里工作,跟随毛志英老师开发建立了一套晶体生长的提拉控制系统,并应用于随后的博士论文工作中。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了晶体生长的逆过程—熔化过程动力学,周老师对我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和实验进展处处关注,直到我博士毕业,他亲自为我写推荐信,让我到了南京大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从此走上了工作岗位。只有到了新的环境,经历了艰苦的工作、经历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才能更加体会到我在西工大十年成长期间、在周老师身边所学所闻、所历炼、所悟出、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思想和技术,对我后来的成长和发展是多么有力和重要。只有经过了长期的工作,才更加体会到周老师的爱国爱校、科学民主、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包容宽厚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和难能可贵。

  在周老师那里,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记得在八九年六四风波以后,周老师来到我们博士班座谈,在听了我们年轻人的一番牢骚之后,周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稳定对国家的重要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周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打动和感召了我们这一批在读的博士生,让我们回到实验室,安心学习、刻苦攻关。

  从周老师这里,我体会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所提倡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如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我们这一届有6位周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周老师为我们订了六个方向:调压铸造技术、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共晶凝固、铸造中流体动力学、透明合金模拟凝固过程、铸造考古等。这些研究方向在当时是很前沿的,在80年代中期,当时的通讯和信息渠道并不发达,对外交流也不方便,周老师以他对铸造技术前沿动态的深刻理解和敏锐分析,指导了新的方向,以他大师的眼界为凝固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西工大材料学科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周老师和他的同事教我如何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坚持到底:我们在403教研室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自己动手做仪器、做装置,这一科学探索的文化在周老师这里得到了集中得体现,这种培养和磨练,使得我们学生将做一件新的设备和探索一个新方向看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因此,当我毕业以后到南京大学就自己动手搭建了国内第一台用氧化物薄膜和超晶格生长的MOCVD设备,使我在南京大学得以立足,使我在微结构材料物理研究中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此后,我在南大领导和闵乃本院士的支持下,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南京大学从无到有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使其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这这一进程中,每每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特别是遭遇失败的时候,我就想起周老师,想起西工大。可以说,我之所以能够在十分苦难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努力,是因为有周老师这样的榜样、这样的精神支柱。

  周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培养人才、聚集人才。周老师德高望重,以他的精准的科学判断提出研究课题,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以他包容和宽厚的胸怀爱护和提携年轻学生的成长,以他严谨求实严于律己的个人修养感召着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正因为如此,周老师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以魏炳波、黄卫东、介万奇等为代表的学界精英,成为许多重要的专业领域的带头人。我在这个群体中深受教育和启发、深受激励和鞭策,同时也深受关照和提携。可以说,我能够在南京大学材料学科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作用,追根溯源,也是因为有周老师,得益于西工大的培养,受益于有一批杰出的是兄弟。

  周老师教我如何做学问、如何欣赏和评价研究工作。记得在博士论文工作中,我描述了实验发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周老师特别指出,我在共晶合金体系中发现的高熔点相反是先熔化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这个点评使我看到,在周老师的眼里,什么样的问题是重要的?因此,我在毕业以后的研究中非常注意有选择地判断和选择研究中发现的材料基础和技术问题,因此发现了微结构材料物理中一系列新的现象。而每当有新的进展的时候,我都会找机会向周老师汇报,倾听他的点评。周老师总是耐心地听我的叙述,还专门听我的学术报告。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给我巨大的鼓励,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尊敬的周老师永远地离我而去,痛苦和失落是我最深切的感受,因为今后有困难不能再向您请教良策,有问题不能再向您请教答案,有成绩不能再让您分享喜悦。

  先生已乘仙鹤去,音容犹在绕梦魂;惆怅虽是难解题,精神却铸满庭芳。

  敬爱的周老师,能够成为您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和造化,您永远活在弟子的心中。

(责任编辑:程博)
关闭窗口
© 1996 - 2019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