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青春之歌
 
肖立业:低调进入公众视野
科技日报

采访肖立业之前,并不知是何方高人。只看过一些零星的资料,在介绍超导体电力系统应用技术时往往会提到他的名字。

随着我国首台、国际第四台超导限流器投入实际电网试验运行,世界首台超导限流———储能系统样机的诞生,超导电力技术成为了媒体报道的前沿科技。作为我国超导电力技术的领军人物,总想低调出场的肖立业也不得已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这让他多少有些不适应。当笔者表示想采访这位“前沿人物”时,他说自己还远不能算是个“人物”,只能说是从事超导电力技术前沿研究的极其普通的一份子。

自述

“认真、踏实、耐得住寂寞,符合科研工作者最起码的标准。”

约了几次,肖立业才答应接受采访,地点选在他位于中科院电工所超导实验楼的办公室。房间不大,一桌一椅一柜,外加一台17英寸台式电脑,装修的简陋与他所从事的前沿研究似乎有一种明显的“视觉反差”。

肖立业一身正点的学院派装束,白色T恤,蓝色牛仔裤,土黄色运动鞋,看起来很年轻,一点也不像不惑之年的样子。

第一次跟媒体谈自己,他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由始至终,话都很少,但往往一语中的,言语间,科学家惯有的谦和与严谨表露无遗。

肖立业说,他的性格特别适合搞科研,“认真、踏实、耐得住寂寞,符合科研工作者最起码的标准。”早在上中学时,他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会想出一些小发明。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1985年,来自湖南农村的肖立业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迈出了成就科学家梦想的第一步。大学时代的他,学习更加勤奋,上课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查阅科研文献,关注前沿动态,在科学的海洋里,他尽情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立志

“我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改变。现在看来当初选择对了。”

从一个科学追梦人,到一位超导领域知名专家,肖立业说这一转折源于上个世纪超导领域的一项新发现。

1987年初,华裔科学家吴茂昆、朱经武等发现了超导转变温度高达90度绝对温度的超导体,几天后,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陈立泉等以及日本的科学家也分别独立发现了超导转变温度为90度绝对温度以上的超导体。这是继1986年著名物理学家缪勒和贝德诺兹发现转变温度高达近40度绝对温度的铜氧化物超导体后的又一新发现。

“超导体不能在液氮温区(绝对温度78度)工作的禁区终于被打破了,这一新发现为超导体的广泛应用打开了一扇门。”回忆当年,肖立业难掩内心的激动。

他举了个例子。目前,我国的地下电缆损耗占整个发电容量的2%%—2.5%%左右,而超导电缆的损耗几乎为零。因此,如果能研制出常温超导体,且全部采用超导电缆后,按我国目前总的装机容量5亿千瓦来计算,仅超导电缆一项就可节约1000万千瓦,相当于半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如果我国所有的输配电设备全部采用超导体制造,就可以节约4000万千瓦,相当于2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可同时满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几大城市夏天用电高峰期的电力需求。

肖立业决心投身于这一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当时正读大三的他给中科院电工所的林良真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希望能跟随其攻读此方向的研究生。林老师在回信中语重心长地说:相对而言,这不是个热门专业,你要考虑清楚,如果执意报考,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当时看了信后动摇了吗?”“没有,我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改变。”

1989年9月,肖立业考入中科院电工所,真正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回首过去的十几年,肖立业微微一笑:“现在看来当初选择对了。”

创新

“就像拔河比赛,单靠一个领队吆喝是根本不行的,需要大家强壮有力、齐心协力。自主创新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

1999年,肖立业接任电工所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担任高温超导限流器研究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863计划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联合资助等项目负责人,当时年仅34岁。2003年,肖立业被任命为电工所副所长。

短短几年间,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实现了多种超导电力装置的并网试验运行,使我国的超导电力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该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到这些,肖立业有些自豪。

问起他自主创新的秘籍,肖立业说这得益于他们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团队。“就像拔河比赛,单靠一个领队吆喝是根本不行的,需要大家强壮有力、齐心协力。自主创新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

肖立业回忆,2003年,研制三相10米高温超导电缆那会儿,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只待最后集成电缆,因为有一问题设计的不够周到,实验一下卡了壳。当时正值夏天,实验室热得受不了,全组的人集体留在实验室加了一个多礼拜的班,几乎是连轴转,每天最多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抱怨,最终同心协力克服了难关。

类似这样的加班对于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实验楼晚上经常是灯火通明。“每个人都把实验室当成自个的家,实验室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同事就是自家的人。”肖立业对这支团队非常满意。

目标

“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要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个人就满足了。”

说到以实验室为家,肖立业可谓是个典范。他恨不能一天24小时呆在实验室里。他向笔者介绍了过去一周他的日程安排。50%%的时间用来处理研究所和实验室的日常事务,50%%的时间用于研究,业余时间的大部分也是用于研究。

他说自己是那种工作和生活没有严格界限的人,哪怕是节假日,他也习惯来实验室转转。前几年,做“九五”“十五”项目那会儿,有时是好几天的不回家,吃住都在实验室,忙累了就在会议室沙发上躺一会儿,醒了接着干。

“对现在这种状态满意吗?”笔者问。他略微迟疑了一下,继而微笑地说道:“基本满意,虽然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完美。”

说到未来的打算,肖立业表示,目前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都已并入电网试运行,而超导储能设备、超导电动机仍处于刚刚起步状态,接下来希望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后两者的研发,争取早日并入电网运行,同时,也希望发展更高电压等级和更大容量的超导电力装置,尽早实现超导电力技术的实用化。

“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要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个人就满足了。”他如是说。

人物档案

肖立业,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二OOO年以来,先后主持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家863项目“超导磁体技术”和“高温超导限流器的研制及其并网试验运行”,973计划“高温超导磁体物理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高温超导限流器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和“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高温超导限流器的研制”。同时,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