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青春之歌
 
潘建伟:执著的“量子纠缠”者
中国青年

潘建伟,1970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五个"首次"享誉世界物理学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一个人,可以在某一点突然消失,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点吗?在科幻小说《星际旅行》中,星球战士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到吗?“在量子世界里,我们至少可以把原子、分子、光子,把它们里面所具有的信息,从某一点瞬间传输到遥远的另一点。”青年科学家潘建伟说,“这是1997年我们做的叫作'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的基本内容。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一些,不可以想像:由各种各样分子组成的人,也可以在瞬间,带着他所有的记忆,带着他的品质,带着他痛苦和欢乐,甚至包括感冒,传输到遥远的地方?"

这是科学家的描述。如果换一个人说,你会想到什么?你一定会觉得——很玄乎,是吧?“但是,在我们开始‘星际旅行’前,一切的科学研究首先需要脚踏实地。”潘建伟说。

今年34岁的潘建伟,喜欢物理但差点儿与物理失之交臂。他考大学的那一年,经济管理等是热门专业,他也动过上这些专业的念头。关键时刻,当中学老师的爸爸一句话帮他作出了决定:"将来赚不赚钱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1987年夏天,潘建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读了《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后--他想,哎呀,太好了,爱因斯坦把他对人生的模模糊糊的看法,用很清楚、很简单、像与老朋友谈心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发现,正是物理学上的几条简单的规律,组合出了复杂的世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五个人懂,而量子力学没有一个人懂,因为现在这些研究量子的科学家们也只知道量子是什么样子,但是并不知道量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1995年,在国内学术界对量子领域研究还很陌生的时候,潘建伟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量子佯谬》,试图解释量子佯谬的神秘现象。

“我因为崇敬爱因斯坦,这辈子就和粒子纠缠这个研究工作‘纠缠’上了,越来越喜欢它,和它再也难以分开。也可以说,‘纠缠’就是一种执著。”潘建伟说。

因为执著,潘建伟在量子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不断:2003年,由于在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量子纠缠态纯化实验上的重要贡献,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40岁以下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2004年7月1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发表了潘建伟等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获得成功......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又是祖国所需要的,是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那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事。”潘建伟说。

《中国青年》:请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最大特点,是不是这个特点引领你走向成功?

潘建伟:耐心、乐观,不怕失败。

《中国青年》:你的人生最幸福的瞬间是什么?

潘建伟:我老婆决定嫁给我的时候——我当时完全晕乎了,因为我实在不敢相信我的梦想真的成真了!

《中国青年》: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喧嚣的时代,你觉得当今的年轻人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保持什么 “心”?

潘建伟:首先,要“开心”,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开心。其次,要“耐心”,要不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要有“平常心”,其实每个人都差不多,既然很耐心地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已经开心了,失败又有什么关系。

《中国青年》:有人说,你是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你这样认为吗?

潘建伟:我不认为我以前所做的工作能使我得诺贝尔奖。对我而言,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是拥有一种追求内心快乐的权利,至于得不得奖,那只是由于幸运而得到的一种额外奖赏罢了。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