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青春之歌
 
杨桂生:炼塑为金
杨桂生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

1994年上海的春天特别的寒冷和潮湿,我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严重的胃病终于让我暂时停下了忙碌的脚步。做研究、办企业,不分昼夜的科研试验、厂商洽谈应酬客户、产品说明课、研究和市场人员培训,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质疑,这就是我的全部生活。科学研究与企业管理的双重责任让我的92、93年异常的忙碌,也让我的身体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科技成果产业化”带给我的艰辛和磨练让我终生难忘,也让我人生与众不同。

我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首批工程塑料博士,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担任工程塑料课题组的组长。二十年来,工程塑料研发并将成果推向市场也就成了我投入全部时间和心血的事业。

我毕业的时候,可以出国继续深造,从事博士后研究,也可以在中国科学院实验室继续从事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最年轻的研究员和课题组组长,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但我选择了另一条不太好走的路:以自己所学的专长,为中国新材料工业的迅速崛起闯出一条新路。我们的国家太需要我们这些高科技人员在技术开发上做些工作,从无到有,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更加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纷纷下海创业,特别是在中关村耳闻目染了联想和四通等公司的高速发展,我的内心也是激情澎湃。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发展和工业化的水平发展空间是很大的。我所研究的领域在中国几乎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把技术转化成产品,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于是我找到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出面组建一个经济实体,把我负责的工程塑料课题,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名义入股,占公司20%的股份,剩下的部分我自己想办法筹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支持。可是建厂需要几十万资金, 这在当时可以说就是一笔巨资,这对我这个只靠工资收入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到哪去找钱呢?

92年五月份,我怀揣着仅有的两千元钱来到工业基础较好的上海创业,整整半年, 几乎跑遍了上海的每个角落,四处借钱。最后,就在焦急万分的时候,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当时的上海县工业局。当时上海县工业局下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工程塑料,那时我们国家工程塑料刚刚起步,需要大量进口,进口要到北京去争取外汇,没有外汇进口不了。所以他们希望有种产品能够取代进口。于是,一个有技术,一个要产品,我们双方一拍即合。上海工业局以一年后还清所借款项为条件借给我六十万,并且把厂房借给我。就在93春节到来之前,公司终于成立了,我给公司取名叫“杰事杰”,意为“杰出的事业杰出的人做”,把“万事基业,选材为本”作为公司的口号,希望能“以科研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动力,实现科研与应用相互间的正向促进及科研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的同步增长”。同时将第一个目标客户锁定为上海大众,国内工程塑料配件需求很大的企业。

很快,我们的产品研发出来了。这天,我和研究人员有些许得意地带着研发好的产品,找到了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德方经理。我们把大众的要求标准和我们自己产品的性能一起对比,一个一个给他讲,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给他分析,当时就觉得肯定没问题了,希望他马上能够给我们下单。然而对方的答复却使我们的心凉了:选择产品不仅需经过一系列实验室指标测试,还要做成部件进行安装进行道路试验,外饰件还要室外暴晒试验,需要两年的时间!没想到,研发和市场有如此大的距离,技术过硬不见得就可以进入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没那么简单!

“彻底凉了,一下子蒙掉了”,这就是我当时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将我们原来准备的整个生产、销售的整个计划全部打乱了,特别是我借来的资本金60万块钱,一年以内要还掉,怎么能实现呢?一年后还不上60万,公司倒闭是可想而知的事。就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春兰空调零配件厂的经理慕名找了上来,希望能用工程塑料帮助他们解决贯流风叶噪音大、成本高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就要下一笔很大的订单。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公司,我也只有拼了命了,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工作,累得两次胃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还好这些辛苦没有白费,春兰空调的问题解决了,公司成功地研究出了新的贯流风叶材料,并将风扇制造技术转让给了一家企业,凭借这项技术,这家风扇厂的年销售额曾达到2亿元人民币,公司也还上了60万的借款。

第一次技术转让的成功让“杰事杰”在业内出了名。这时海尔集团也找了上来,希望公司为家用洗碗机研制一种工程塑料做内胆材料。我这次产业化的设想不是出卖技术,而是将技术作价160万元人民币入股吸引社会资金近千万,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觉得仅仅转让技术只有很小的增值空间,如果将技术和市场捆绑起来转让,就会产生放大效应,技术的价值就能数倍、数十倍增长,这就像核聚变释放能量一样。“技术+市场”的跳跃发展策略可以说是“技术增值模式”。“杰事杰”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靠技术开发能力引领市场,遇到困难时用技术解决问题。依靠在工程塑料领域出色的科研能力,公司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两年后,为上海大众开发的汽车配件也经过了测试。三年时间,公司便成为了国内掌握工程塑料技术方面最为领先和规模最大的公司。可谁都没料到,因为副总的背叛,公司一夜之间陷入绝境。

这场变故让一只埋头于技术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让我真正看到了搞研究和办企业有多大的不同,看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是多么的艰辛,看到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高科技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要把科技成果很好地实现产业化,只有激情是不行的,只靠研发力量也是不够的,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找到好的方法。怎样才能把研发的成果加以保护好呢?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每一项技术都申请了专利。吃一堑长一智,目前公司申请和获得的发明专利有150多项,占国内全行业总数的50%以上,被上海市政府评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第一名。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公司最有特点的一张名片。目前,“杰事杰”已为全国的汽车、航空、电器和通信等行业提供了十个系列共百余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产品为大众、夏普、五十铃、三菱、海尔、春兰、长虹、格力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广泛采用,在工程塑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彻底打破了我国工程塑料市场长期被“洋人”、“洋货”垄断的局面,累计为我国汽车、家电等产业降低成本约100亿元人民币。工程塑料的相关产业受到巨大的牵引,前沿性的基础研究也有了新的课题来源。

我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走了二十年,遍尝其中酸甜苦辣,有很多的教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以市场为主导地位的科研企业发展机制是核心,创新是关键。

“技术创新”要“实”,要立足于解决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的关键课题。也就是说,科研要重视市场需求,要“管用”。“春兰的贯流风叶项目”就是运用空气动力学技术,对分体式空调的进行了优化设计,研制出一种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工程塑料,使制成品合格率从原来的不足50%上升到90%以上,噪声从45分贝降到41.5分贝。海尔集团开发家用洗碗机,满足了海尔“零缺憾”的严格要求,且易于加工成型,每只还可节省成本200元人民币。

“营销创新”要“快”。公司的营销队伍是复合型的,在公司里没有一个脱离市场的纯粹技术人员,也没有一个不懂技术的市场营销人员。一个产品从立项到用户认可,最短的只需2到3个月的时间,形成了从市场信息收集到立项、开发、推广的快速反应机制。我国工程塑料领域的落后,一是体现在研究上,二是反映在实际应用上。为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开设讲座,进行现场模拟试验,提供“产品+技术”的“捆绑式”服务成为我们的特色。

“发展创新”要“大”。高科技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把企业做大才能拓展高科技的影响,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从社会角度,怎么样来认识知识或者专利的价值?作为企业本身来讲,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能够把它的价值表现出来。于是我们开始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2006年,合肥经济开发区看中了我们在工程塑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特意组织了一个班子,在认真考察工程塑料的发展前景后决定和我们合作,由政府投资2个多亿做好了基础建设,公司投入经营资金和发明专利,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合肥公司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工程塑料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杰事杰及其派生企业销售额达20多亿元,成为我国新材料领域代表性企业之一。

黑格先生,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物理系教授。2004年他接受我的邀请来到公司,他对中国有这样一个将科研和市场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公司非常感兴趣,对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感到震惊,由衷地称赞道:“即使在机制十分完善的美国,科学家创业进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是很难做到的,没想到中国的科学家却做到了!”

可以说我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但走了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不一样的路。作为一个科学家,通过研发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发展壮大;作为一个企业家,通过市场和资本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有着许多艰辛也有着许多快乐,双重身份让我有更多的体味,成功的喜悦也更加强烈。我一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我的巨大机会,让我能把科学家和企业家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工程塑料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