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科技专题>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CRI中外记者走进中科院
【国际在线】揭秘最遥远的空间最紧密的合作
第一资讯带您探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2014-11-17 来源:国际在线 【字号:  

  播出栏目:FM 90.5午间第一资讯

  播出时间:2014年11月5日

  (资讯)《录音报道》揭秘最遥远的空间最紧密的合作 第一资讯带您探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主持人:马上进入咱们这礼拜的探秘系列报道,走进中科院。今天带您一起去的是最为神秘的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主持人:把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到太空,开展双星计划、子午工程,与欧洲、南美多个国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合作~~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们发现,这个在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科研院所,50多年来对遥远太空的探索,虽高高在上又那么实实在在。马上与记者阮明艺一起感受一下,在遥远太空,国际社会是怎样牵手进行密切合作的。

  (1105空间科学中心,0512,时长:4分46秒)

  走进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一楼展厅,最先看到的就是两颗4:1探测卫星的模型。这是中国第一次自主提出的空间探测计划即“双星计划”。这一计划的两颗卫星和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Cluster)”的4颗探测卫星相配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相同或相似探测器,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探测,以掌握地球磁场和太阳风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地球磁层的整体变化规律。今年正好是“双星计划”发射实施十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先生介绍说,该项计划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音响1 吴季1 时长:30秒)

  “在这个计划中我们也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数据。我们发现了磁层当中有尺度非常大的能量通量管,因为粒子会沿着一个轨道进行传输。我们也发现了在地球背阳面磁尾的两侧有非常大尺度的波动,这些都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

  空间科学研究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举个简单的例子,太阳风暴就有可能摧毁所有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和国际空间站,空间天气异常会造成地球上通信故障或中断。可见空间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一起,开展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这一计划是在中国子午工程基础上,沿东经120°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向南经过东南亚的有关国家,并和西半球西经60°附近的巴西等国构成第一个,也是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空间环境监测圈,集全球力量对空间环境进行监测。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表示,科学的国际合作需要用全球视野来布局。

  (音响2 曹京华 时长:47秒)

  “因为在科学这个领域,需要用全球视野来布局的,另外也需要在全球来配置资源,一个是人力资源、地理资源,还有研究本身的资源。比如说,为什么子午(计划)要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INPE)合作,因为INPE自己有一个空间天气实验室,它是在南半球,我们是在北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有效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去研究空间天气,更大尺度的范围,这就是用全球视野来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从最初的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空间探究,到现在引进国际合作,中国的空间科学在最遥远的太空,与全球伙伴进行着最亲密的合作。而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ISSI-BJ)的设立,则为空间科学的国际合作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国际资深科学家可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开展空间科学领域的探讨和分析,为未来的空间科学计划及国际合作提供咨询和建议。

  作为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批准设立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分支机构,ISSI-BJ行政所长董晓龙先生表示,和瑞士总部不同,ISSI北京分部更注重推动空间科学的地区合作:

  (音响3 董晓龙 时长:23秒)

  “既然我们是在中国设立,我们肯定要考虑区域性问题。我们更希望吸引周围的,比如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来,能给区域性空间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从运行成本来说,也会低一些,就是说给我们中国科学家提供一个平台,让中国科学家就在北京,在身边就能真正开展国际交流。最后是我们也给外面一个平台,让外面的科学家能到中国来,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空间科学的计划,跟中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一起交流和工作。”

  运行一年来,ISSI-BJ已经完成了系外行星探测、利用测量X射线变化来探索宇宙衍化规律等6个项目的国际论证。

  科学无国界,在未知的太空领域,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需要人类共同的智慧去探索。

  环球资讯记者阮明艺 北京报道。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