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科技创新涌进乡村振兴大潮
发布时间:2018-07-04 来源:中国科学报 秦志伟 丁佳 【字号: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也不例外,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这些年,中国科学院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示范,在“三农”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对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更有信心。6月30日,由中科院主办的第六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正是“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张亚平希望通过论坛交流、谋划未来,在即将到来的乡村振兴大潮中,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把握政策的突破性方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到市、县区域乡村经济发展中。

  论坛上,《中国科学报》记者发现,其中粮食安全、三产融合、人才培养是讨论热点,也是提及最多的。

  粮食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问候语都是‘吃过了没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用这句话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可喜的是,过去十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得到有效保障,如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35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新问题,就是粮食的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指出。

  事实上,问题还不止这些。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指出,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大量的化肥、农药投入到生态系统中,污染是非常突出的。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国化肥、农药实现了“零增长”,并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农药使用量仍是美国的两倍多,单看这个数字不是很突出”。吴孔明表示,但美国使用的农药70%以上都是除草剂,而我国杀虫剂用量比较大,是美国的15倍左右,“后者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更大”。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也不例外,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这一观点也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认可。

  在李家洋看来,科技力量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他的团队通过培育水稻新品种,不仅提高产量、提升品质,还对洪涝、干旱、盐碱地等生态环境因子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具有抵抗力。关于育种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李家洋认为,不仅可以根据生态环境进行设计,还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其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不仅仅局限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中国粮的概念已经扩大了,更多要扩展到肉蛋奶的层次。”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景海春说道。

  根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所学术所长方精云及其团队预测,今后草牧业跟粮棉油为主的种植业将共同构成中国农业的主体,成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半壁江山。为此,2017年中科院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集团打造草牧业示范区,组织院内外22家单位开展相关工作。

  从种养结合到三产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他在报告时说:“我认为养殖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记者注意到,印遇龙在15分钟的报告里至少有10次提到种养结合或养殖业很重要、非常重要或者非常非常重要。

  印遇龙所谓的重要是有事实依据的。我国是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大国,据统计,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4,占农业总产值18%,与汽车工业相当,约1.7万亿元。

  但我国养殖业也面临人畜争粮、猪肉安全、环保压力、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种养结合是解决养殖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的关键”。印遇龙说。

  面对目前“南猪北移”的政策,印遇龙认为南方不是不可以养猪,重要的是利用好、处理好猪粪的问题。除了把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还要在中间加上加工业,三者进行循环”。印遇龙强调,这需要科学设计、规模运行、精细管理和科技支撑。

  为此,印遇龙向中科院申请“绿色生态农业生产与农村环境协同管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旨在构建我国典型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具体部署,确定了目标任务,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看来,三产融合可以打造生态农业4.0。据他介绍,人类文明进步、农业历经多次革命,分别是以畜力为代表的农业1.0,以杂交育种、化肥、农药、中小型机械化为代表的农业2.0,以大型农机、设施农业、新型育种技术为代表的农业3.0,“农业3.0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阶段”。

  “要想达到4.0,只有农业、工业、信息业高度融合,三产融合才能顺利做到这一点。”金涌认为,这需要大企业等社会资本的介入。

  记者发现,本次论坛只有一家农业企业参与,即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丰集团)。据该公司董事长魏建功介绍,目前公司正推进产业融合,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比如,订单种植、加价收购,提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

  据悉,为了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好粮油,2017年恒丰集团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内投资建设“海南洋浦国际粮油物流加工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占地500亩。

  能人是造福乡里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乡村振兴最离不开的是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靠人才,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关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也是论坛涉及的话题之一。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认为,当前急需创业人才,但人才从哪里来?“农民工是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兴力量。”在杨志明看来,当前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具有劳动、资本和技能双向流动的特点,可以说农民工与市场经济体制、乡村振兴战略出现了契合。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名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

  杨志明发现“城归”可以解决当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城归”可破解中西部地区难以留住劳动力的难题,改变地方主要靠吸引大企业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解决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问题等,“‘城归’成了造福乡里的能人”。

  但不可否认,“城归”创业还面临诸多难题,“厚植‘城归’需精准施策”。杨志明说,其中就包括政策的集成。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北,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河北始终把打造‘宝塔型’人才体系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河北省副省长时清霜在论坛上介绍道。

  据了解,河北省重点培养农业科技研发人员,通过实施“渤海粮仓”“粮食丰产”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开展深层次合作,积极吸引一批院士、专家和领军人才,培养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同时,河北省还注重培养农技推广应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际上,培养乡村人才的方式很多。比如,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通过实施“彩弘工程”,培养6万名贫困地区产业化人才,并建立科技服务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通过创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农户”专业合作社模式,覆盖湖南花垣、贵州水城等10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会集贫困农户15.16万人,果农亩均收入约2万元。

  “未来,中科院将进一步围绕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瞄准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系统问题,发挥中科院基础性科研优势,促进生物、生态、资源、环境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集成示范,从区域尺度为国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不断为农业农村工作作出新的贡献。”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7-04 第5版 农业周刊)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