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跨越2900公里的守望
——走进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
发布时间:2013-01-10 来源:科技日报 刘垠 【字号:  
从辽宁沈阳到湖南会同,2900公里。对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简称会同站)的科研人员而言,漫长的距离就像一道分水岭,在半个世纪里,将工作和生活“割裂”开来。
这是一群如同候鸟般迁徙的科研人员。他们守望梦想,甘于清贫,几代人携手攻克杉木连栽丰产难题,科研成果造福南方丘陵地区的百万林农。

深山逐梦 用脚量遍坎坷路

只见森林不见人烟的日子,对常人而言孤独难免。而在会同站副站长王清奎看来,清静的地方更能沉下心来搞科研。

会同站是国内首个人工林研究站,地处湘黔交界的湖南会同县广坪镇的深山林区。上世纪50年代末,为解决我国后备木材供应问题,专家们向林业部建议建速生丰产林,南方生长速度较快的杉木人工林成为首选。而开展杉木速生丰产林试验基地,“广木之乡”的会同成为不二之选。

1960年,会同站在广坪镇崛地而起。自此,一批批科研人员穿行于沈阳和会同间,远离浮华、追求真理,将青春和梦想安放于大山深处。

“50多年来大家集体坚守会同站,并能做出一些成绩,是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信念。”老站长陈楚莹,是首批驻扎会同站的科研人员之一。

在她的记忆中,52年前,从沈阳到会同广坪的距离是“6天”。当时走过的路线尚在眼前:从沈阳出发,13个小时后到北京,转乘火车到桂林,第三天从桂林再乘长途汽车去会同,中途住一晚。到会同县城后,去广坪镇只能徒步前进,“自己背着行李走30多里地,最快要4个小时才能到站里”。

眼前这位77岁的老人,清瘦单薄却也内心强大。她说,自己不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同事眼中,她却是最好的站长。

“老站长的丈夫李竹林是第一任站长,他俩每年野外考察5—10个月,家里两个孩子长期在幼儿园全托,开家长会她都不知道孩子在几年级。”现任站长汪思龙研究员说,当李竹林回沈阳生态所工作时,她毅然选择了会同站。这也给她留下了遗憾,丈夫因严重糖尿病过世时,年仅63岁。

“那时和现在不能比。”这是交谈中陈楚莹常说的一句话。彼时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野外考察全凭两条腿,采集的样本拿去会同县做实验也只能徒步往返,最多的一天走过70多里地”。

“去山上采集样本,我们都背着包裹、拄着拐杖、带上干粮。一天下来大家疲惫不堪,身上沾满泥土,附近的村民开玩笑说‘远看像讨米的,近看像逃难的,一问是中科院的’。”83岁的周崇莲是土壤微生物专家,“当时的学科界限并不分明,经常帮其他的学科干活,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有一种甘当配角的精神。”

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国家需求,老一辈科研人员深山逐梦的坚守中,弥漫着快乐且温暖的味道。

本色人生 此生只为一片林

“这里是针阔混交实验林,那边脚下是土壤呼吸测定装置……”眼前的这片林子,汪思龙再熟悉不过。他和王清奎等一帮年轻人,每天早中晚3次记录林区的气温、风向、湿度等树木生长的细节,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大雪封山。

如果说老一辈科研人员一腔热血为信念而战。那么,如今的70后、80后又如何坐得住冷板凳?除去两地分居的矛盾重复上演,年轻人面临的诱惑更大,更需坚守信念。

作为陈楚莹的得意弟子,汪思龙1985年大学毕业就来到站里。“从没想过自己在这里一干就是28年。当你真正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时,又怎会计较你身在何方?”

年仅35岁的王清奎已是硕士生导师、副站长,用汪思龙的话来说,“是站里一手培养起来的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

“6年前来站里,工资只有2000块,还不如我博士期间的补助多。”选择会同站,敦厚的王清奎笑言,“干这一行就要干好,我喜欢静更喜欢站里的科研氛围。如果当初选择去城市教书,就不能全身心做科研了。”

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坚守,青年科研人员的接力,才能一举破解杉木丰产生态的难题。

“树木长得好不好,一看天、二看地、三看防火。”林农的话道出了当地杉木的经营模式。杉树连栽三代以后,往往要撂荒50年,土壤只能自然恢复。更让林农头疼的是,速生杉木连栽后一代不如一代。

经过40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解开了谜题。杉木人工林“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不仅是“土地肥力不够”,还有毒素和生物两大因素。

“会同站不仅最早提出了杉木人工林纯种连栽生产力下降的规律,还首次从杉木连栽土壤中分离出了环二肽,它在自然条件下抑制幼苗生长。”陈楚莹解释说,经过缜密的调研和论证,发现将人工栽植的杉木林按照8∶2的比例与阔叶树混交,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科研成果因此惠及南方百万林农。

在长期研究中,会同站科研人员还揭示了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并筛选出一批适宜酸雨区种植的乔、灌木树种。这一研究成果,让会同站收获了1991年的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没有终点。在攻克一项项关系国家需求的重大难题后,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村民致富增收。他们在野外发现了一种新的食用菌——棘托竹荪。由于营养价值高,很快进行了人工培养,村民因此找到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往昔默默无闻的会同站,而今挑起林业科研大梁。52年间,会同站走出了1位中科院院士、18位林学博士,收获了中科院以及湖南省多项奖项。此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地处偏远的会同站,农忙时无法保障供水、供电,正在进行的实验往往突然中断,这让科研人员很伤脑筋。

对此,会同县委副书记周汝谦表示,县里准备在县城为该站提供土地,用于站部搬迁,以解决科研人员工作、生活不便的实际问题。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3-01-10 01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