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字
【新华社】“科学号”发现:跟深海机器人一起“下海抓螃蟹”
发布时间:2014-12-19 来源:新华社 赵琬微 【字号:  

“发现”号RVO深海机器人。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一种栖息在海底的黑珊瑚。 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黑珊瑚近景。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机器手发现一只蜘蛛蟹。 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机器手与生物样品筐。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一只被采集上来的蜘蛛蟹。 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一种栖息在珊瑚上的生物——蛇尾。赵琬微 2014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三斤多的大螃蟹,捞上来就是红色的,大家开玩笑说是火山喷发时被煮熟了,一直等着我们来捞。”

  经过一周的航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区域——雅浦海山海域。机器设备都运转起来,分秒必争的科考时间到了。

  早上得知,昨天夜里一些人在赶着绘图。因为这块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原来找的卫星图片并不准确,本来计划在“山顶”开始科考。结果科考船开到这个地方,发现水深800多,山顶离水面很远。一开始大家慌了神,还以为找不到预期的“山顶”了,甚至觉得这个地方是不是就没有“山”。后来经过反复勘测,发现是实际的山顶与图上的偏离了几公里。

  上午,船开到了真正的“山顶”下方,天气晴好。在甲板上,研究生物的专家徐奎栋兴奋地指着天上喊,有海鸥!有海鸥说明水下有鱼,有生物,而不是光秃秃的“山”。这时候,是科考利器——ROV深海水下机器人要登场了,它可以到水下一探究竟。

  这个机器人长得高大笨重,外观有点像一台小坦克,不过下面不是履带或轮子,而是搭载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机器手。在水里,它却十分灵活,利用这些仪器,这个机器人可以在水下拍照片、捞石头、采泥,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抓鱼、抓螃蟹。

  因为实在是好奇,自从机器人下水后。我就一直在监控室,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盼望着能一睹海底的真面貌。因为雅浦海山所在的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是一个生物并不十分密集的“寡营养”地带,出现茂密的生物群落的机会有限。在大家心里,如果能发现一些有特色的生物,就是很开心的事情了。

  机器刚下水没多久,就碰到了一只海螺。后来听闻这是一种稀有的海螺品种,全世界一共没几只,可谓价值连城。然后又遇到了孔雀开平一样的珊瑚,好像一棵棵树苗,纤细的站在海里摇曳。在后来,又遇到了大螃蟹、海星、透明的小鱼,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

  亲眼目睹了“机器人抓螃蟹”后,我对机器人的灵活性叹为观止。写了稿子《深海明星:ROV水下机器人》从科普角度讲了几个案例。不过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新奇感。“带你去一个任何人没有去过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哪里会有什么。”这种感觉在陆地上很难体会到了,更是城市生活中难以寻觅的。海洋之所以迷人,就是让我们知道,还有很多莫测,还有很多敬畏。

  晚上,碰到几位科考队员在偷偷喝酒。原来是今天的收获大于预期,大家喜笑颜开,盼望着明天有更多新发现。我也跟着开心,似乎也成为了科考团队的一员。因为一个新发现而感到快乐,是多么可爱的一群人。这次科考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