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科学家眼中的数学
话说“菲尔茨奖”(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8-23 【字号: 小  中  大   


    第7届国际数学家(ICM)大会192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召开,在本次会议上,一份题为《对数学中杰出发现的国际奖章》的提案被接受。该提案建议,利用大会结余经费成立一项基金,在以后各届ICM上向两名在数学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者颁发金质奖章。1924年ICM的秘书长是加拿大数学家菲尔茨(J.C. Fields)教授,他是这份提案的倡导者,并准备在193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建议。这次大会计划于1932年9月在苏黎世召开,但菲尔茨在这一年的5月生病,并于8月去世,临终前他将部分遗产捐赠,留作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金。193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正式决定设立菲尔茨奖。为了向菲尔茨表示敬意,奖章以菲尔茨的名字命名。考虑到菲尔茨设立此奖的愿望“一方面是肯定已做的工作,同时鼓励获奖者争取进一步的成就,并刺激另一些人的重新努力,ICM同意将获奖人的年龄限制在获奖当年年龄不超过40岁。1966年,考虑到数学分支的扩展,国际数学家大会同意将每次的奖章从两枚增加到四枚。
    1936年在奥斯陆举行的第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菲尔茨奖首次授予哈佛大学的L.V.Ahlfors和麻省理工学院的Jesse Douglas。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14年未颁奖。第二次的菲尔茨奖于1950年在麻省的剑桥大会上颁发,此后在每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1982年华裔学者丘成桐获得菲尔茨奖。到1998年的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为止,共有38位菲尔茨奖获得者。
    (据《科学时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