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心理咨询
心理学在SARS之战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8-04 【字号: 小  中  大   

    任何疾病都不仅仅是个体的身体疾患,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这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更为全面的看法。从2003年春节前后SARS在广东出现至今,综合各方面情况观察可以发现,SARS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

    SARS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应激源,并且相对来讲是一个持续性的应激源。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行为反应,尤其在SARS这样一个重大的、持续性的应激源作用下。在SARS疫情期间,社会处于一种类似“战争”的状态,许多以往的社会规则都发生了改变。在疫情高发期,人们更多的是从保证自身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无暇顾及这些改变。但随着疫情缓和,人们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这时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SARS疫情带来的某些改变,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会逐步增多。由于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因此不仅在疫情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而且在疫情过后还很可能会遗留某些心理问题,这一点在已经开展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中表现出来了。如果出现问题的个体增多,那么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提示我们,及时有效地进行公众的心理支持与干预工作,有助于减少SARS疫情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解决好SARS引起的心理问题是促进社会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4月底开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面对社会及时开展了心理支持与干预工作,开通了“中科院心理所非典心理咨询热线”(四条热线:64861230,31,32,33),同时启动了“SARS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项目”,该项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两家收治非典患者的重要医院协作展开。

    中科院心理所非典心理咨询热线

    截止到5月底,心理热线接听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咨询电话,共计超过600个。通过分析,将咨询问题主要分为五类:SARS的症状与体征、防治SARS的卫生知识、SARS有关的情绪问题、SARS期间的社会生活问题和其它问题。在全部咨询电话中这五类问题的情绪问题位居首位,占咨询者的46%。情绪问题在整个疫情过程中都有很大比例,这主要由于SARS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个体依靠理性和客观知识排除患病的能力降低了,个体和群体的安全感都降低了,从而出现了各种情绪问题。另外由于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一些问题还发生了转换和加重,例如某些暗示性较强的个体,躯体化的程度就较重,而且还会持续较长时间。社会公众的这一心态特点,提示心理学工作者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尽早进行心理干预与支持,同时应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公众安全感,这将有利于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

    SARS患者和医护人员的

    心理干预项目

    在SARS疫情期间,心理干预项目通过电话访谈、观察患者情绪与行为、进行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等多种手段,对260余名患者和40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了研究,基本掌握了在SARS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医护人员所经历的心理历程和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和有关材料。其中包括:患者自我心理调节处方、康复人员心理处方、医护人员自我心理应对方案、放松治疗方案与工具、音乐治疗方案与工具、心理健康手册、心理咨询电话等多方位的紧急心理干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陆续投入临床使用。

    通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心理干预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逐步显现出来。一方面对病人来说,有的病人原来情绪非常紧张、对治疗不配合,有的甚至冲撞医护人员。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放松之后,病人情绪的整体情况大为改观,医护人员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加深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走向康复,其中有些人出现了焦躁不安、不理解,及时的心理工作能够帮助他们走过最后的康复阶段。另一方面对医护人员而言,SARS这种特殊情况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我们开展的心理干预项目比较及时地缓解了这些压力,为医护人员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开始,有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紧张、疲劳等各种现象,通过心理放松治疗帮助大家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一线工作中,该项目比较直接地维护和促进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此外,从5月28日开始所有出院患者都得到一份“康复人员心理处方”,同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开设的“非典心理咨询热线”将继续为每一位康复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与服务。

    SARS与应激反应

    随着防治“非典”工作的进展,在生物医学的层面我们对它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些进展坚定了我们战胜“非典”的信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非典”患者的人数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都是很有限的,但这一疾病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大大超过身体伤害的范围,很多病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部分医护人员身上,甚至许多正常人群和远离“非典”疫区的人群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综合现象所表现的正是社会在重大应激事件冲击下的群体反应,如何理解这些心理行为反应的机制和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

    概括地讲,人类所面临的应激源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大类,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战争、重大事故等,这一类应激源影响范围很广,刺激强度很大,涉及人数很多;第二大类,个人性应激源,如失学、失业、失恋等,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影响的人比较少,但对于当事人精神活动的影响很大;第三大类,背景性应激源,如噪音、拥挤、空气污染,还包括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这样一些应激源的刺激强度不强,但是它长期使人处于慢性的低水平应激的状态,同样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事情,我们会看到面对同样的应激源,不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后果更是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个性特点、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应激源的特点、个人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解释、社会支持等因素。本项研究重点考察了在应激条件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非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灾难性事件,但对于“非典”病人以及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人来讲,这又是一个个人性的应激源,同时随着这一问题的持续,它对于很多本来远离这一问题的人群来说正在成为背景性应激源。那么社会支持和个人应对方式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呢?

    社会支持因素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面对非典的挑战,社会群众对抗击非典这场战斗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被调动起来加入到防治“非典”的工作中去,这其中也包括对医护人员的支持。根据心理学原理,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两个因素。前者主要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是否有人或组织以某种途径提供支持,例如:在隔离的工作环境中同事的交流、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捐赠、对其家庭的帮助等。后者主要指,医护人员本人主观感受到支持,例如:和家人分享工作中的困难、感受到同事、朋友对自己的关心等。

    研究结果表明:主观感受到社会支持程度低的医护人员与感受到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医护人员相比,多种心理健康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发现:前者发生较严重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后者的2.7倍;发生较严重焦虑症状的危险性是后者的4.4倍;发生较严重强迫症状的危险性是后者的3.4倍。

    可喜的是,心理支持与干预在这次SARS之战中已经成为现实,心理干预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对SARS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与干预。相信通过进一步总结,在今后的社会应急事件中会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

    面对非典,人们有许多种应对方式。有的人可能以“回避”为主,比如:尽量不看有关非典的信息、不和他人谈及非典这一事件、不去思考非典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问题等;有的人可能以“被动屈从”为主,比如:面对“非典”觉得无能为力、不主动解决非典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非典期间不积极主动地工作等;还有的人可能以“直面”为主,比如:和家人自然、坦诚地谈论与非典有关信息、在非典期间的工作上主动请战、积极主动解决在非典期间遇到的生活、工作问题等。上面有些应对方式有利于大家渡过这段特殊时期,而有些则不利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因为不同的应对方式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面非典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人们维护身心健康。

    本项目考察了不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了直面、回避、屈从等应对方式与各项负性情绪指标(包括: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等)之间的关系,发现采取“直面”应对方式程度越高的医护人员,发生负性情绪的程度就越低;而采取“回避”应对方式程度越高的人,发生负性情绪的程度也越高。

    研究数据表明,直面非典的应对方式在当前阶段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而屈从等被动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根据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对社会公众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并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心理干预策略,以解决重大应激条件下引发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功能的复苏。

    在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护人员心理干预项目组”的专家向社会公众提出倡议:希望大家采取直面非典的应对方式,这将有助于您在非典过后能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SARS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干预”项目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