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心理咨询
综述:能否跨越心理“非典”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9 【字号: 小  中  大   

    非典时期,两条由临床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值守的非典心理援助热线从4月30日上午10时开通后就铃声不断。咨询者有因非典流行而感到需要帮助的民众、因非典被隔离病人及家属、战斗在非典前线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这两条非典心理援助热线是由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开设的。近日记者从这两条热线处了解到,这段时间集中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非典时期的亲子关系如何处理

    现象:北京的中小学已经放假在家,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生活形式的变化。在平时的寒暑假,家长已经需要多花心思安排和指导孩子的假期生活,而对于这种非常时期的放假在家,家长就更加担心了。如何更好地度过这段假期,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逐渐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专家支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陈祉妍认为,家长首要的工作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了各种决策和行为,也影响着身边人的心情。如果过于紧张、恐惧,草木皆兵,不但令自己身心俱疲,而且无益于孩子合理应对现状。过度的限制可能令孩子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因此,家长需要减少“盲目的恐惧”而保持“理性的恐惧”,现实地分析和评估危险而不是情绪化地做出极端反应。需要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时要更好地生活。目前正是孩子非常需要支持和辅导的时期,家长应考虑多种方式来协助孩子过好放假在家的时间。首先,如果家长有长假,可以每天安排1小时与孩子的共同活动。更多地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增进家庭凝聚力。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运动,例如:骑车郊游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因地制宜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如打羽毛球、跳绳、做广播体操等;还可以在家里带孩子共同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其次,如果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也应允许和协助孩子丰富生活。在督促孩子完成基本的学习计划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出一定时间让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尽管应适当减少一些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外出和探友活动,但应适当鼓励孩子通过其它方式保持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如电话、网络等形式。

    -非典时期赋闲在家的心理调节

    现象:非典时期带来的变化之一是某些交通业、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人员停工待业在家,有些人甚至因行业不景气而失业。一些人因此感叹生不逢时,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整日无所事事。在热线中也有人反映了上述问题。人在遇到不幸的事件时,都会有悲哀、沮丧、紧张、难受的反应,这是正常的。但是悲伤过后怎么办,却是人各有不同的。

    专家支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认为在心理治疗的理论中,有一种理论提倡要理性地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主张尽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事实表明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则要学会在现实情况下更好地生存。在无法完全按照自己意愿进行工作时,我们可以做什么?大家当然不会都去写书做研究,但是可以自己找一找可在现阶段做的事情。例如可以利用现在这一段时间充充电。厨艺无法在饭店施展了,可否在家里练练手?原来的工作不能做了,可否学习一门新的手艺?培训班不能上了,可否上网学习?开动你的大脑,你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充电方式。

    除此之外,调整心态非常重要。许多过去失业、下岗的人员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成功的再就业人员会告诉我们:再就业不容易,但你自己一定不能失去信心。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我们要相信,这一时期一定会过去。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如果我们准备好了,待非典时期过去,我们就有可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就业和发展机会。那些成功的再就业人员还会告诉我们:失业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一次机会。的确,非典是我们国家遇到的危机,失业或待业是我们个人遇到的困境。如何能让我们遇到的逆境变成我们自己的一次发展机遇,关键就在我们自己。

    -非典时期如何调节烦闷情绪

    现象:近日来,人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工作、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很多人出现了情绪上的问题,感到憋闷、烦躁、无所事事、萎靡不振等;还有些人的情绪问题反映在行为上,比如无心学习和工作、家人或室友之间的冲突增多等等。

    专家支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黄峥认为要处理好情绪问题,首先对非典的预防不能掉以轻心,预防的重点是增加自身的抵抗力,情绪的紊乱无疑会对身体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抗击非典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如果不能调整好情绪,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可能拖拉下很多任务,“债务”越积越高,给未来加重更多的负担;再次,每个人在这种非常时期都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因为非典的特殊缘故,人们与亲朋好友的见面机会已经大大减少,因情绪烦躁而造成的家人或室友间的冲突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伤害。

    调节这个时期的烦闷情绪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特殊时期出现负性的情绪状态是非常正常的,其中也包括烦闷和暴躁等。这并不意味当事人脾气坏、缺乏意志力、心理素质差等等。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对自己和他人都多一份谅解。要尝试言语表达,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在它们还没有累积到不堪重负的时候就及时地处理它们,比如用简单的话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我有点烦、我开心不起来,等等。用言语描述自己的情绪,不仅可以给负性情绪一个安全的出口,避免了越积越多时的爆发,而且还能帮助与家人和朋友更好地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二、规律作息时间。很多日常的作息规律被打破,许多人不再按时吃饭、工作、娱乐、运动、睡眠,常常晨昏颠倒,随心所欲。长此以往,个体已经习惯的“生物钟”会产生紊乱,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即使是假期,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多睡一会儿或者多些娱乐时间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变成了过度放纵,假期反要变得比工作日更辛苦了。三、坚持工作学习。改变了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可能让一些人不太习惯,心情的紧张和烦闷又进一步影响了工作学习的进程和效率。但即使这样,工作和学习仍然不应该被放弃。因为它们往往是自信心、成就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最好的办法是每天至少给自己规定一定的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或者规定要完成一项任务。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慢慢增加。在校学生平日里的学业非常辛苦,除了正常的课程外,很多同学还再要学习外语、计算机、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内容。这个特殊时期可能给了我们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无论是用来学习还是进行一些思考,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诚如很多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危机=危险+机遇。四、加强人际联系:非典使我们不能与朋友见面、约会、欢聚、出游,几乎每个人的人际交往的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抑。同时,我们又恰恰在这一时期最需要人际上的关怀和支持。与亲友通电话、发短消息、发电子邮件既可能会有助于排遣烦闷和无聊的情绪,也可能会对他人起到一种关心和支持的作用。偶尔下一下厨房给家人做顿晚饭,可以陪孩子一起看书上网打游戏,即使是和家人一起看看电视节目,也许在平日都是一种奢望。对于过分匆忙的城市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五、适当户外运动:非典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不便大概就是活动范围受到的限制。束缚感本身就会造成很多不良情绪状态,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于焦虑、烦躁等情绪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附:非典心理援助热线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辅导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共同帮助大家度过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问题。同时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合办的“青春热线”、北京红枫妇女热线、进城务工热线和残疾人热线也加盟其中。热线号码为:62767382,62767383。开通时间为每天10时到22时。与此同时,非典心理援助热线还在网站上开设了热线的专题论坛,地址为:psy.pku.edu.cn/bbs,热线将组织专家学者对问题进行解答。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