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心理咨询
克服“非典”恐慌须引入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03 【字号: 小  中  大   

    面临“非典”,一些人表现出了心理的脆弱,以至有人面对可能感染的现实选择逃避。对目前发生的有些“非典”患者、疑似者或高危人群逃避检查治疗现象,仅从法律角度进行约束恐怕难以治本,有效的办法当是引入心理辅导和治疗。另外,对于已经确诊的住院患者来说,心理辅导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形式。

    这些人之所以逃避治疗,若排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现在这点确实可以排除),肯定属心理问题的居多。从心理学的理论上看,环境事件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和意志行为,重大变化可使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若时间过长,可抑制人的行为并损伤人的免疫力,久之会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引起一种“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  Adaptation  Syndrome)。其表现就是心理状态的异常和身体健康的崩溃。“非典”的爆发就属于这样的重大事件,面对"非典",有的人是身病,而有的人则犯了心病。

    面临危险局面,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满不在乎的事情,另有些人也许就感觉如天塌一般。这种承受能力多数时候还并非是理性的,甚至与学识水平科学素养等关联度也并不甚大,可以肯定和法律意识毫不相干。因此,用法律的方法去解决“心病”的问题,并非对症下药――这种方式甚至还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分析起来,逃避治疗者也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沮丧而对治疗失去信心者;二是害怕面对唯恐确诊者;三是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想报复于别人者。对这几种人,我们首先的态度应该是同情为主,是解除他们的心病。因此,防治“非典”亟须引入心理辅导机制,附加心理辅导的办法是科学的,是人道的,也将是有效的。

    疫情一天不止,完全避免人们的恐慌就是不可能的;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望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1、各类媒体可以适当回顾人类史上的重大疫情,加强灾难意识教育,提高国民心理素质;2、用重典消除各种不当商业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互相关爱、团结一致的氛围,给患者以坚强的“心理依托”;3、力戒炒作,挡住各类谣言,尤其是刹住医药行业造势的恶风,消除那些产生有害的“从众心理”的背景;4、建立对被隔离者的关怀机制,给予被隔离者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安慰,消除人们对隔离的恐惧感;5、选派心理专家奔赴抗非一线参与治疗,并在适当范围设立心理辅导站。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