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攻关前沿
上海研制出两种SARS检测新技术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03 【字号: 小  中  大   

    特异性抗体当抗非“侦察兵”,蛋白质芯片做病情“监测员”,上海研制出两种SARS检测新技术。

    怎样查出尚处潜伏期的“非典”患者?现有的“抗体检测法”无能为力。昨天,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宣布:该院所属的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孙兵研究组与有关单位合作,成功制备了针对SARS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它能敏锐“识别”出人体内的SARS病毒蛋白,成为第一时间确诊SARS病例的“侦察兵”。

    据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分子免疫室研究员孙兵介绍,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的10天左右达到复制高峰,人体产生抗体的高峰则要到10至14天后。目前采用的快速检测法大多针对的是抗体,使得部分早期患者不能及时确诊或成为“漏网之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直接检测病毒的方法。如果说SARS病毒是因,抗体是果,那么孙兵等研究人员选择了由果及因的逆向思维——制备人工抗体,“捕捉”病人体内的SARS病毒。

    在市科委的支持下,研究人员人工合成了SARS病毒蛋白片段,进而依靠兔子和小鼠“借腹怀胎”,最终从它们的血清中筛选出由病毒蛋白片段诱导产生的人工抗体。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P3实验室中,孙兵等制备的人工抗体能与SARS病毒蛋白结合。这表明,这种针对SARS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标记SARS病毒的“指示剂”。也就是说,只要人体中有SARS病毒存在,人工抗体就能“一眼识破”。目前,相关早期诊断试剂盒正在加紧开发之中。

    昨天,一种能同时检测多种SARS病毒抗体的蛋白质芯片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问世。该芯片不仅能在一个半小时内鉴别出SARS病人体内的抗体,还可用于观察这些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监测病情发展。

    利用已经获得的五种SARS病毒关键蛋白——N、E、S、M和3CL,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胡赓熙研究组与上海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市科委支持下,将包含多种蛋白的SARS病毒抗原和相应的对照蛋白有序排列于一种新型高分子芯片基质上。当病人血清滴入芯片时,它能并行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研究人员用该蛋白芯片对150例正常人和52例SARS病人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在95%的SARS病人血清样本中发现了抗体,而在正常人中未出现一例假阳性。目前,这种蛋白质芯片的批量生产工艺已经建立。

    胡赓熙透露,在被检测的SARS病人血清中科研人员发现,各种抗体的多少因人而异,这说明病人体内抗体的产生与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又讯 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承担的市科委SARS攻关项目“SARS细胞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P3实验室内进行的初步实验表明,一种名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的分泌物,有阻断SARS病毒对正常细胞感染的现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