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攻关前沿
系统动力学支持非典防治决策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09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近日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于控制非典扩散与传播的重要性,为疫情控制与决策提供了科学基础。 
    该所科学家设计的模型名为“准连续介质中点源扩散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受影响(感染、治愈、死亡、疑似)人数在不同的参数控制之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模型具有6个调控参数,分别是:潜伏期天数,得病后入院时间,病人住院后治愈时间,隔离措施强度,个人每天接触交往的人数,地区外每天输入病例数。 
    科学家选择“得病后入院时间”与“隔离措施强度”两个参数研究“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政策对于控制非典疫情的作用与重要性。 
   “得病后入院时间”参数表示“得病后的患者第几天去医院治疗,以天为单位”,“隔离措施强度”参数表示“当前潜伏期内的患者有多少人被隔离,以百分比表示”。在动力学模型其他参数设定的条件下,分别模拟不同“得病后入院时间”参数取值和不同“隔离措施强度”参数取值条件下,“发病总人数”与“疫情基本控制时间”的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非典病人1.5天后入院与2天后入院相比,发病总人数可能会减少1500人,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可能会提前1个月;病人1.5天后入院与2.5天后入院相比,发病总人数可能会减少2400人,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可能会提前1个半个月。隔离措施强度60%与隔离措施强度50%相比,发病总人数可能会减少700人,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半个月。隔离措施强度60%与隔离措施强度40%相比,发病总人数可能会减少1100人,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可能会提前1个月。 
    由此可见,“得病后入院时间”与“隔离措施强度”对于疫情发展具有很大的敏感性与相关性;其中得病后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对于疫情控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能够帮助人们有效、较快地控制非典疫病的扩散与传播。 
    据参与研究的龚建华研究员介绍,他们下一步将与传染病学专家合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不仅意味着对非典传播机制将有更全面的理解,而且,随着更多更加专业的参数引入模型,更多重要的参数将会浮出水面,这意味着人们将会找到更多防治非典的有效手段。 
    注:其他设定的参数值:以2003年4月25日为模拟时间的开始,设定非典发病人数(在医院)的初始值(假设为890个);非典潜伏期天数1至11天;病人2天后住院;病人住院后30天治愈;个人的每天接触交往人数10个;地区外每天输入病例数0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