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攻关前沿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分秒必争找对付非典良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04 【字号: 小  中  大   

    今年“五一”有些特别,爱热闹的上海人大多选择了居家度假,而刚刚乔迁新居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却还没来得及布置新家,就以只争朝夕的速度进入防治非典的特别状态。

    昨天上午7点,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研究员沈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要对前一天夜里电脑中积压下的实验数据一一进行分析。7点30分,学生们乘坐的班车比往常提前一小时到达。一进实验室,大家立刻各就各位,俨然站上了“手术台”。蛋白表达、纯化、筛选,为了尽快找到抑制非典病毒的小分子药物,从上周起,沈旭所在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几乎夜夜通明。

    然而,就在与实验室一墙之隔的走廊里,还零乱堆放着杂物。“刚从浦西搬到张江,这不,许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整理”,记者诧异的眼神让办公室主任厉骏有点不好意思,“不过,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要仪器设备到位,不影响非典攻关就行。”

    实验室只搬了一半,为不耽误科研,药物所的一批研究人员天天浦东浦西两头奔。原来晚上想干到多晚都没问题,如今,要想回家睡上一觉,就得赶最后一班地铁。可最令副所长沈竞康感动的是,自从抗击非典大战开始以来,所里没有一个人张口向领导要过经费。

    其实,苦和累早已写入科学家的座右铭,只是面对非典侵袭,他们又多了股干劲儿。负责药物设计的研究员蒋华良,早在4月初就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的非典攻关计划。只花了三天,研究小组就建立起与非典蛋白相关的分子模型,以每天上百万次的速度夜以继日地筛选化合物。见到记者,这位声称“最不爱睡觉”的年轻小伙儿,忍不住揉起了眼睛。而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P3实验室工作过的研究员左建平,随时准备进入最危险的地带——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3实验室“冲锋陷阵”。他说:“我有经验,应该冲在最前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