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动态
研究生院举行“抗击非典纪念碑揭幕仪式”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30 【字号: 小  中  大   

    这是令人激动而又难忘的一刻,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仪式。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记载了特殊的真实经历。众人的目光聚焦在这一刻:当鲜艳夺目的红绸在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的手中轻轻掀起时,大家灿烂地笑了,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我们的眼睛也不禁湿润了……

    6月29日,正值“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教学园区“抗击非典纪念碑揭幕仪式”正式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项国英常务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办公厅蒋协助主任、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杨星科教授等领导亲自来到现场,与在场的老师以及2002级学生党员一同为抗击非典纪念碑揭幕。当纪念碑上“如磐”两字鲜艳醒目地映入大家眼帘时,激动、感动、兴奋、自豪等强烈的感情交织在一起,难于言表。这是研究生院第一块纪念碑,是研究生院全体师生迎击非典狂魔、团结奋战的永不磨灭的胜利的象征,闪光的精神、“如磐”的毅力,永恒的纪念!它代表着全体2002级2000余名研究生的真切心声,包含着两个月来日日夜夜无数感人的真实故事,凝结着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面对纪念碑,大家感慨万千。同时这块并不高大突兀的纪念碑却还有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对此,笔者采访了几位老师和同学。

    两个月的奋战之中,为了让同学们安心在校园里生活,研究生院学生会在“非典”期间作了许许多多工作,其中也包括这次建立纪念碑的倡议活动。学生会主席郭逊敏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块纪念碑是以我们2002级研究生的名义建立的,代表了全体2002级研究生的心愿。为纪念碑一元捐款的千言倡议书由学生会发出后,大家纷纷捐款,真的很感人。大家团结一致,一起走过了最黑暗的时刻。而今在玉泉路园区短暂的一年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最难忘最深刻的就是这次抗击非典的亲身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就如我在揭幕仪式中致词所说的那6个‘忘不了’一样——‘在这不平凡的70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忘不了‘向白衣天使致敬签名活动’中签下自己名字时的祝福;我们忘不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同学们生龙活虎的青春身影;我们忘不了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忘我奉献;我们忘不了同学们认真学习的一幕一幕;我们忘不了为了顾全大局入住隔离区,为今天的胜利做出奉献的同学们;我们忘不了与家人、朋友隔栏共同勉励的感人场景……”说到这里,郭逊敏同学笑了,那是对迎战非典取得胜利的欣慰的笑容,也是自豪的笑容。

    几位老师给纪念碑摄影留念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喜悦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一位电教中心的老师已年愈五十,她发自肺腑地说:“说真的,这是我50多年来一次最难忘的事情,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这纪念碑是永恒的纪念,永恒的战歌,永恒的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师生团结奋战的可歌可泣的精神不仅给现在的同学们以激励,而且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建立了美好的开端,相信他们能够用抗击SARS的精神取得突出的成绩,呵呵,希望他们当中多出几个诺贝尔奖!”这时,爽朗的笑声又一阵响起,飘荡在草坪周围。

    在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里,研究生院领导组成“非典”预防领导工作小组,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为了每一位同学的安危做出了无微不至的工作。从“非典”预防领导小组24小时值班电话到65期典防治工作日报准确详实的报道,无一不体现了他们任劳任怨、诚恳负责的宝贵精神。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邱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可以说,非典让大家真正经历了风雨,是在生死关头的一次切身体验,值得我们去纪念。2291名同学坚守校园,团结奋战,精神永存。纪念碑留在草坪上,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也正如学生工作处处长吴晓东老师所言:“立在草坪上的碑是有形的,但折射出的精神是无形的,无限的!”

    面对纪念碑,吴晓东老师感想太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家整体表现的素质非常好!作为学生工作的负责老师,与同学们并肩作战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更钦佩那些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工作、坚持在隔离区的同学们,他们更值得大家赞扬和学习。对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507班的一位叫凌华的女同学,她得了典型性肺炎,在隔离区隔离了一个月。一个月中她始终很坚强,班里同学也非常好,尽管典型性肺炎在严重时也具有传染性,但大家依然来看望她。这个集体的团结很让我感动!”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吴老师除任学生工作处处长外,还兼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以及507班主任,在非典期间工作十分忙碌。在507班凌华被隔离之初,吴老师心急如焚,为了让凌华所在的培养单位即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及时了解情况,他连续几天打电话如实汇报凌华的身体状况。在一个月隔离结束后,吴老师和整个班同学还开了一个特别的庆祝会。对于507班同学的安危,吴老师没有一丝马虎,他总对同学们关心地叮嘱那句话:“洗手比吃饭更重要”。而这句话也竟成了大家的格言!

    学生工作处老师们的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感动。现在,为了保持抗击非典持久战的长期胜利,他们又开始忙碌着300多名离校同学安全返校的工作… …

    抗击非典纪念碑在今天揭幕了,为碑文起草撰写的马石庄老师十分激动。作为教务处处长以及地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马老师是众多默默无闻的领导、老师的一员,他们为了纪念碑创意、造型、选材等积极出主意,东西奔波,辛苦劳累了好几天。马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最终我们在北京房山的周口店一带的一大堆石头中选定了这块石头。可以说,这是研究生院第一块有记载的石头,也是第一次由学生留下的东西,而经历‘非典’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的第一次,我们希望共同抗击非典的胜利延续下来,希望抗击非典的宝贵精神保存下来。淡忘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群体共同走过的经历,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而这块石头就要记载这胜利与精神的永恒,记载这次所创造的迸发的精神力量,‘如磐’的毅力!你看,他并不很起眼,没有任何高大突兀的感觉,但这正是我们的用意所在------数年之后让大家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这块不显眼、不高大的普通石头,再看那依然存在的碑文,印象又是怎样的深刻呢!而这种‘曲径通幽’不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吗?时间过去了,彼时的情形就让这块石头记载下来吧。它被赋予了生命与文化的内涵,我们更希望赋予研究生院一草一木生命,一树一石文化,让高尚的精神文化积淀下来,永远激励后人!”

    采访结束,已是夕阳西下,那纪念碑上“如磐”两字在傍晚的余辉下闪闪发光,正如那抗击非典、众志成城的闪光的精神,“如磐”的毅力,都成为永恒的纪念,永远激励后人,永远都记得“二十一世纪三年,春末夏初,SARS肆虐。研究生院师生员工,三千之众团结如一人,六十昼夜奋战如一日,科学防范,众志成城。校园‘零感染’——2002级研究生捐,是年六月二十九日立”(纪念碑碑文全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