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科科仪
【中国科学报】中科科仪:“泵”出个未来
发布时间:2014-01-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字号:  
  说起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做科研出身的公司董事长张永明十有八九会说:“我们的规模其实不大,所处的行业也是个小行业。”
  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却正是中国真空行业的领军者,多年来保持着分子泵、氦质谱检漏仪国内市场份额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家国产品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造企业。
  自砸铁饭碗
  中科科仪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是不折不扣“吃皇粮”的事业单位。
  “那时,我们这里的组织架构和一般的研究所没有太大区别,也是研究室、课题组、科研人员的结构。”张永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研人员做出了仪器后,就拿去参参评、拿拿奖。”
  波澜不惊地过了几十年之后,中科科仪在新世纪之初迎来了第一次巨变。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并提出要“推动应用性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
  在中科院党组的直接动员和领导下,中科科仪率先完成转改制,成为中科院第一家由研究机构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科技型企业的转改制企业。
  “转制就意味着原先的研究室和课题组都要剥离掉,痛苦是肯定的。原来是国家养着,现在还要自己挣吃的,一些老员工开始也很有意见。”张永明坦言,“可是产品只有进入产业,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产业。而这才是科仪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尽管在转制后,中科院给了科仪很多支持和帮助,但一个已经运转了几十年的科研单位究竟能不能做成一家企业,很多人还是捏了一把汗。
  “坚决不能卖!”
  转制后的中科科仪首先对既有的产品进行了精简和集聚,立项不像以前那么随意、全凭科研人员兴趣了,都是要先去进行市场调研再作定夺。同时,科仪还鼓励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创新中去,销售人员将市场需求带回来,研发人员研制新的产品,生产人员再去进行工艺改造。
  几年之后,中科科仪开始有了一定的起色。国外一家领先的真空设备制造商看准了中科科仪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提出要与公司合作。
  “我们觉得很高兴,就开始与这家企业深入接触。”张永明说,“可没想到,那家公司的真实意图是想收购科仪。他们还明确表示,代表国际真空技术最前沿水平的磁悬浮分子泵不仅不可能共同研发,甚至不会在中国生产。”
  业内的人都知道,磁悬浮分子泵是半导体工业关键核心零部件之一,也是最高端的真空获得设备。“这种产品不在中国生产,说明对方的真正目标仅仅是让科仪成为一家低端制造工厂,一旦被收购,中国的真空技术在短时间内就没有了发展起来的可能。”张永明说,“我们当时就觉得,科仪好不容易有了一定的积累,坚决不能卖。”
  然而,拒绝了收购,就等于拒绝了安逸。2009年,科仪在一种磁轴承上遇到了难题。公司总裁陈静回忆,当时这种零部件被一家外国公司垄断,其他国际同行企业也都从那里购买。可当科仪提出要买时,那家公司却说“免谈”。
  “这个部件在航天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可能那家公司对此比较顾虑。”陈静说,后来,科仪咬牙攻关,硬是自己研制出了这个部件。那家公司见状,又开始主动联系科仪。“我想,这就是坚守民族产业的意义所在。”
  2012年,中科科仪造出了中国第一台磁悬浮分子泵,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这一产品的垄断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至此,磁悬浮分子泵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
  国家需求就是最大需求
  分管研发的中科科仪副总裁李奇志对自己公司的优势是这样描述的:“与企业相比,我们的科研能力更强;与科研单位相比,我们工程化、产业化的能力更强。”
  这也意味着中科科仪能够为更广泛的用户服务。公司的产品不仅已经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国防科工、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还在为基础研究提供单件的、定制化的科研设备。
  “科仪要利润,更要可持续发展。面向产业这块的业务量大,利润也相对较高,但我们还是坚持在为科研单位提供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这是科仪的责任。”张永明说。
  “中科科仪赶上了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好时机,所以不仅自己要创新,还要不断为其他创新单元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工具。”他说,“我们始终相信,国家的需求就是最大的需求。”
  这大概也是一家从科研机构脱胎出来的民族企业最真实的心声。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1-13 第4版 综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