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家评论
高级顾问揭秘:中国探月工程十年快速前行内幕
发布时间:2013-12-0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在“嫦娥三号”发射前夕,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栾恩杰接受采访,讲述了我国探月工程的推进历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

  大年初二的总理批复 

  我国探月工程经历了干什么去、为什么去、怎么去、有什么条件去的酝酿过程。

  1998年新的政府机构调整以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把国防科技5大行业,再加上电子的一些行业的管理,统一放到了新成立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里设置了国家航天局。这是中国政府头一次把国家航天局放在政府部门。过去的国家航天局设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从我们进入到国家航天局以后就开始筹划,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到21世纪,就是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航天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面貌,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大家讨论、研究后一致认为,中国航天要掀开国防科技工业的神秘面纱,要以公开参与国际空间活动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基于此,我们形成了《中国航天白皮书》的初步框架,把中国的探月活动作为深空探测的切入点提了上去。这个时候,可以说结束了对工程的议论阶段、筹谋阶段。

  之后需要做的就是要怎样把它变成工程阶段。从1998年开始,我们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做初步的方案设想、大致的工程论证。2004年1月2日(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签署批复。这代表着中国人的深空探测活动开始了。

  接着,我们开始组织队伍,进行工程方案论证。大致用了4年时间,到2007年,我们完成了嫦娥一号奔月的实践。所以,我想1998年之前、2004年之前和2007年,是探月工程的三个大节点,它们构筑了中国探月工程构想、准备、实施的整个过程。

  意义深远的白皮书 

  国家航天局第一次设置在国防科工委,从属于政府序列,意味着它发布白皮书代表的是国家行为。白皮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规划了中国航天运输的能力——运载火箭的发射型谱;规划了空间飞行体、空间轨道器、航天器它大致的发展型谱,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卫星发射型谱;规划了中国要在大航天的概念下,进行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这三大方面的深空探测和空间科技活动这样一个总体布局。可以说,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第一本白皮书所列的内容基本上都得到了实现。

  白皮书里面写到的开展空间科学活动,以探索月球作为起步和切入点,意义非常重大。它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太空活动以及深空活动的一个基本态度。所以说,白皮书的发表和温家宝总理的批复,掀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序幕。大幕一拉开,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就开始了,我们从没有深空探测队伍到形成空间技术、测控体系、空间应用、空间科学探索等完备的体系,组成了一整批队伍。而且,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都纷纷建立与深空探测科学、技术、试验、验证相关的科系,培养了专门的人才。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美国很多行业的发展,中国的探月工程也带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现在,我们有很多专家已经不再研究探月,而是开始研究火星了,研究中国人要怎样进入火星;还有人议论是先到火星还是先到水星或小行星。总之,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开始后,它对技术、科学、科学热情的推动都是极大的,意义非常深远。

  “要拿点东西回来” 

  搞深空探测活动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到深空去干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朴实,但越朴实的问题越难答。要解释我们推进深空探测的目的,首先要回答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以往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我答不了。我首先要回答的是中国人能不能去的问题。如果我作为一个搞航天的人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我是失职的。”

  我们动员了相当一部分研究过地质、研究过月球、研究过火星或者其他一些科学家,参加到嫦娥工程里来,就是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先在认识上、在理论层面解决了问题,接下来怎么实施、怎么实现这些科学家的理想和要求,就是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事了。

  工程技术是逐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探月活动也要一步一步走。我们去月亮,第一步目标是能够环绕月球,就是从地球到月亮,被月亮捕获,成为月亮的轨道飞行器。去了以后并不是只绕圈看月亮,而是要敲门进去,要看看月亮的真面貌。第二步目标是,我们要接触月亮。以后就要想落到那里,就要考虑如何进院的问题。第三步目标是,不但要进院,还要拿点东西回来,要把获取的关于月亮的信息充分地传回来,为科学家回答“为什么去”的问题提供材料,用实物作答。所以,我们的大致部署就是绕月、落月、返回。

  探月工程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不会很快就转化成日常的应用,但是将来一定会。科学进步与人民的生活一定是相关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探月工程怎么和民生发生关系?这是科学技术在应用层面要去研究、去实现的一个问题。如果用能不能得到眼前的应用来判断该不该进行科学探测,往往会贻误科学技术的发展。

  月亮总是一面对着地球,我们应该把这一点看作是资源。因为从不同的地点观测地球,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月球上放个探测器来观测地球的变化,通过不间断的观测,就有可能依靠从月球上观测到的信息来判断地球板块的变化,或者来预报地震,分析天气、气候形成的机制,等等。如果能在月球上放个通讯器就更好了,让它永远对着地球发挥通信作用。地月通讯未来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通信方式,有可能再过若干年,月球通信系统就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说不清的方便和好处。

  探月工程对未来民生的好处,不是现阶段的成果能完全体现清楚的。但是,人类要坚持对奥妙的探索、对奥妙的揭秘。正是人类特有的“兴趣”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如果一个人的好奇心都没有了,恐怕他对探索的力度也就没有了。

  把月球作为跳板,到更远处去 

  从深空探测来看,中国刚刚起步。我个人认为,1998年以前是讨论、研究的过程;2004年国家立项批复后,我们的深空探测才开始,到现在整整10年。中国人深空探测之路还很长,但可以通过10年的实践来展望一下未来。

  人类对月球探测到今天,美国是走得最远的,十几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我们跟美国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按美国的路子走,是“探、登、住”这三大步。当我们的无人探测器取回月亮的样本土壤和岩石以后,“探”的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就应该是“登”。按照国外发展的路径来看,应该是有人的探测活动,当有人的探测活动完成后,就要研究怎么在那里长时间“住”,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月亮引力小,脱离速度、逃逸速度就大。我们能不能在月球组织一些运载工具,把月球作为跳板,然后往远处走呢?总之,第三步就是在月亮上建成半永久性、永久性的有人生存的环境或条件,开展人类对月球资源的开发,来推动更远深空的活动。以上是大致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不会马上实现。

  我们首先要把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搞出来,我们现在的运载能力不够。国家如果下决心推动深孔探测的话,一定要把运载能力搞上去,一定要把可载人的运载工具搞上去,这是基础条件。所以现在要回答中国人有没有能力开展进一步的深空活动,或者有没有把人送到月球上的问题,答案是: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我相信,经过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以及中国航天人几十年的奋斗,我们有能力尽快拥有具备那种能力的运载火箭,为我们国家的更远深空探索提供技术支撑和保证。我坚信中国人是有能力的!

                                                                                                     (新华网)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