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现代化报告2009 > 研究进展
综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再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7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地球上有多少个民族,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就会有多少种文化。从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角度观察,每一种文化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发展和现代化的角度观察,不同种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不同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不同种文化是不等价的。综合人类学和现代化的观点,每一种文化都面临两个挑战,那就是民族文化的合理保护和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世界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300年里,文化现代化同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一道,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面貌。本期报告专题探讨世界文化现代化的事实和原理,以及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物理家园,那么,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生活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人类物质生活的现代化,那么,文化现代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现代化。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和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文化和文化现代化没有统一定义,文化和文化现代化研究没有标准范式。本期报告主要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研究文化现代化,属于文化现代化研究的一种视角和学术探索。文化现代化非常复杂,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不同角度的研究,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不同认识。不同认识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利国利民。

 一、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事实:文化现代化代表文化发展的主方向

本报告所讲的文化现代化,指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文化领域是与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保存和消费活动相关的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六个研究领域之一。这六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行为领域。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00多种。本报告从操作角度理解: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文化现代化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本报告对世界文化现代化的300年历史(17002006年)进行时序分析、截面分析和过程分析;分析范围涉及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分析内容涉及文化生活、文化结构、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以及长期趋势、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等;时序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5个,2001年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30个和118个文化变量,其他截面分析的样本为当年有数据的主要国家。通过系统分析,归纳了世界文化现代化的54个事实、12个启示和14条历史经验等。

1、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事实

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客观事实,可以分层次和分领域表述。

首先,纯粹文化领域18世纪以来,语言持续变迁,从古典语言、现代语言到后现代语言,语言种类减少;成人识字率提高,部分国家已经饱和;文学流派不断变迁,从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文学到后现代文学;艺术流派不断变迁,从古典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哲学持续变迁,从古典哲学、现代哲学到后现代哲学;宗教持续存在,宗教多元化和部分国家宗教世俗化;科技革命多次发生,科学文化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文化和网络文化兴起等。

其次,文化设施领域18世纪以来,文化场所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文化组织的种类和数量增加。19世纪以来,文化设备的种类增加,普及率提高;信息设备的种类增加,普及率提高;体育和娱乐设备的种类增加,旅游、教育和科技设施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等。

其三,文化产业领域18世纪以来,世界报纸发行量上升,发达国家报纸发行量从上升到下降。19世纪以来,图书出版持续增长,图书出版年增长率约为2%;广播覆盖率上升,电影产量增加;休闲和娱乐业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电视覆盖率上升,看电视时间增加;20世纪后期新媒体产业和网络游戏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就业和文化贸易增长等。

其四,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领域18世纪以来,民主文化和民主化程度上升;20世纪后期政府信息化发展迅速。19世纪以来,每周劳动时间下降,休闲时间增加;童工数量和童工比例下降;发达国家分配公平性先降后升,消费文化的国际差别比较大;发达国家工业劳动力比例先升后降;现代企业文化在发展等。

其五,社会文化和个人文化领域18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先升后降,教育普及率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上升,发达国家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先升后降。19世纪以来,养老保险覆盖率上升,社会福利费用上升;部分国家家庭规模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20世纪以来,部分国家妇女避孕率上升,离婚率上升,结婚率下降;部分国家吸烟率先升后降等。

其六,生态文化和国际文化领域19世纪以来,国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比例上升,20世纪环保支持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上升等。19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数量增长,国际旅游和体育交流数量增长,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20世纪翻译外文图书数量增长,国际移民数量增长等。

其七,文化政策领域18世纪以来,文化民主化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在加强。19世纪以来,文化投资是多元化的,部分国家政府文化投资增加;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分离的,科学文化的作用不断扩展。20世纪,国际文化公约的批准国增加,世界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国际文化合作加强;文化政策存在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受到保护,文化自由日益受到尊重等。

其八,文化现代化的综合事实18世纪以来,文化生活和文化内容持续变化,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持续变化,文化变迁不是线性的,文化变迁是多元的和多途径的,部分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得到传承。19世纪以来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变化。20世纪末部分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例和文化产业就业比例超过农业等。

本期报告文化领域现代化的300年进程分析,涉及118个文化变量。上面关于文化现代化的客观事实的归纳,只是文化现代化的基本事实的冰山一角。

2、世界文化现代化的14条历史经验

世界文化现代化的300年历史,不仅提供了事实和启示,而且包含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历史借鉴。这里重点讨论借鉴意义比较大的经验。

首先,文化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对于人类文化而言,文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方向。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现代化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选择是人类的一种根本权利。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文化选择的权利。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选择,都不应以损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选择为代价。选择文化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推进文化现代化。没有选择文化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就会停留在原有文化、传统文化或原始文化阶段,与人类文化前沿的差别会扩大。所有民族和国家,都需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其次,文化现代化既有国家利益,又有市场竞争。文化具有两种属性。文化具有民族属性。文化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身份标识(文化身份),体现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权益。文化具有商品属性。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并获利。文化变迁受到国家利益和市场竞争的两种作用。文化二重性必然导致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表现为:既要维护国家文化权益和文化创造力,又要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竞争力,它们经常是一致的。文化现代化过程有两个导向: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对待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不同国家有不同做法。有些国家强调国家的文化权益,有些国家强调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还有许多其他特性,如时代性和共享性等。

其三,文化现代化既有高度的多样性,又有部分的趋同性。文化现代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的文化现代化具有不同特点;世界文化是多元的;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内部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等。文化现代化具有部分趋同性的主要表现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文化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收敛性或部分的趋同性;③ 国际文化和国际制度具有部分的趋同性;④ 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和网络文化具有部分趋同性等。虽然文化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但文化现代化仍然有一般规律。

其四,文化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文化现代化的起步早于世界现代化。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文化现代化的起点,是欧洲现代化的先导,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先导。世界现代化的起点是英国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先有思想解放,后有现代化。先有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后有英国工业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推动文化现代化。

其五,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来源。如果没有文化创新,文化现代化就成为无源之水。在人类文化前沿,文化现代化更多是一种自然演化,但自然演化不是天体自转,而是由创新和创新扩散等推动的。事实上,文化现代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是重大创新和创新扩散的结果。

其六,文化现代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姿多彩的。文化现代化可以是快速的,也可以是相对缓慢的;可以是革命性的突变,也可以是渐进性的变化;可以是一种静悄悄的变化,也可以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学生运动引发的文化变迁就具有革命的色彩。20世纪70年代环境运动引发的环境文化变化,具有社会运动的性质。20世纪8090年代的信息革命引发的网络文化变迁,也具有革命的色彩。当然,信息革命引发的文化革命没有暴力,只有爆炸性的信息化浪潮,是一种和平的文化革命。

其七,文化现代化研究应该避免线性思维。文化现代化是多维复合的,不同文化领域的变迁有不同特点。有些文化变迁是非线性的,如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转向,包括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从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向等。有些文化变迁具有部分的线性特点,如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文化现代化是部分可逆的,在某些条件下文化现代化可以发生局部逆转。所以,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避免单向的机械思维。

其八,文化现代化不能闭门造车。文化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国际文化互动,包括文化的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不从其他国家吸收文化要素;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会拒绝国际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不同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存在差异,文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其九,文化现代化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但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文化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和路径依赖性。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相同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是多样的。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模式是多样的。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文化政策和文化选择具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模仿。文化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创造了历史经验,后进国家可以获得诸多国际借鉴。

其十,文化现代化不能简单进行水平比较。文化现代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的变化,这些变化很难进行发展水平的跨国比较和历史比较。文化现代化的国际比较,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如文化生活、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等。

其十一,文化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文化现代化不是割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不是全盘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也不是全面发展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部分否定和转折、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例如,古典科学、古典哲学、古典艺术、古典文学、宗教、语言和世界文化遗产等,迄今是各级学校的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古典艺术、古典文学、普通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等,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等。

其十二,文化现代化不是破坏文化遗产,而是合理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作用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文化遗产的作用主要有: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元素、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成分等。文化全球化不是削弱文化遗产的作用,而是突出文化遗产的国际意义。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部分。

其十三,文化现代化包括五种变化文化中心化,指少数强势文化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的现象。文化多样性同时存在。文化边缘化,指部分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江河日下的现象。文化遗产化,指部分文化失去社会功能、而被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现象。文化消失化,指部分文化失去传承、记录或保护而消失的现象。文化商业化,指文化载体和文化要素被商业开发和经营的现象。世界文化的五大变化,导致了世界文化体系的结构变化,不同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随之变化。

其十四,文化竞争力逐步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包括文化分化和文化去分化的两个阶段。文化分化是指文化从社会整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就像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一样。独立的文化领域,是一个自治的领域,主要表现是文化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等。文化去分化是指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文化与社会和经济的边界模糊化,具体表现是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社会化和社会文化化等。文化分化使文化获得独立地位。文化去分化导致文化影响渗透到全社会,文化竞争力成为国家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二、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文化现代化有三个标准

人类和文化相伴而生,有人类就有文化。人类文化大约有250万年历史,人类文明大约有6000年历史,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大约有300年历史。大量历史事实和科学研究可以证明,人类发展不是无序的,文化变迁不是无章的。现代化理论是关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文化现代化理论是关于18世纪以来人类文化变迁的一种理论解释,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领域理论。由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变迁多路径,文化现代化理论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

1、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文化现代化是一种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包括三个部分:文化研究、文化变迁研究和文化现代化的专题研究等。

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直接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研究的文化研究,大致是19世纪开始的。在文化研究的学术海洋里,有众多的各式各样的文化研究,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彼此的差异比较大。文化研究涉及许多学科,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文化现代化、文化学和当代文化研究等。这里简介文化学和当代文化研究。

关于文化学没有统一认识。一般而言,文化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科学。19世纪的文化学研究,关注人类的早期文化,特别是原始文化和土著民族的部落文化等。20世纪以来,文化学研究比较重视文化变迁和民族文化研究,关于现代文化和交叉文化的研究也在加强。文化学的理论流派比较多,如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结构主义、功能学派、心理学派和文化相对主义等。

关于当代文化研究没有统一认识。一般而言,当代文化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的特点是:研究内容和方法非常多样,关注大众文化和文化批判,缺少文化学的宏大叙事。它的理论流派众多,如文化主义、结构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学派)等。

如果把视野扩大到各种文化研究,那么,文化理论就会潮水般涌来。这些文化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古典理论和当代理论。目前比较流行的文化理论有:文化资本、接受理论、公共领域、文化软实力、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现代性、文化后现代性、本土文化、全球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赛博文化、媒体文化、休闲文化、科学文化、创新文化、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和创意阶级(creative class)等。

2)文化变迁研究

文化变迁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文化变迁指人类文化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文化变迁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或更早,迄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的文化进化研究,进化论是主流观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早期,反进化论成为主流观点。一些学者批判或放弃进化论。文化变迁、文化模式、文化传播、文化历史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功能主义等被较多采用。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文化变迁的综合研究,包括文化进化、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研究等。

文化变迁理论流派众多,如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创新理论、冲突理论、循环论、结构功能主义、心灵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等。其中,文化进化论影响广泛。

文化进化论大致可以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从原始文化到文明时代;而且,每一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新进化论,修正了古典进化论的“单线进化”观念,提出了一般进化、特殊进化、多线进化、文化发展能量理论和文化生态学等新观点。1955年斯图尔德提出“多线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发生在不同层次上,每个层次都有一些不同的文化类型;若干基本的文化类型在相同条件下会以相同方式发展,但不同层次的文化类型的变化是不同的。文化进化理论借鉴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认为创新是进化的根本源泉,生态适应是进化的一种机制。

3)文化现代化的专题研究

文化现代化的专题研究,是把文化现代化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从何时开始,没有统一认识。目前的研究,大致分为三大类:文化现代化的概念研究(阐释性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

首先,概念研究。文化现代化的概念研究大致有三种思路。根据现代化过程文化变迁的事实,抽象出文化现代化的概念。根据学术文献的有关内容,归纳或推导出文化现代化的概念。根据社会理想或个人理想,阐释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当然,有些时候是综合研究。中外学者都有大量研究工作。

文化现代性是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的一种抽象归纳。如果把文化理解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那么,文化现代性与现代性是大致相当的。如果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领域,那么,文化现代性就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是文化领域现代化的结果的一种理论抽象。在有些文献中,没有严格区分文化现代性与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差异,几个概念交替使用。

其次,实证研究。文化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是对文化现代化过程或文化现代化现象进行直接研究。这种研究以学术目的为主,旨在探索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或者检验文化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的真实性。文化现代化的实证研究和概念研究的划分是相对的。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世界、国家和地区层次的文化现代化研究。

其三,应用研究。文化现代化的应用研究,是把文化现代化作为一种先验事实,把文化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并运用这种理论去研究或指导文化实践与文化过程。应用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定量研究,包括文化现代化评价、文化发展评价和文化竞争力评价等。政策研究,包括文化指标、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政策分析和文化政策制定等。跨领域应用,包括用文化现代化理论去研究和解释其他领域的现象,或者把文化现代化理论作为其他领域研究的分析背景。

2、文化现代化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涌现了众多理论,其中六种理论比较有代表性。它们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对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变迁或者生态文化有所阐述。这里简介四种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

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对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阐述。它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性是对现代化过程的结果的一种理论概括。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学术文献中,马克思的这段话经常被引用。

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文化领域的论述是分散的,缺乏系统性。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现代文化的特征被归纳成文化现代性。韦伯认为:文化现代性的特征是,原先在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理性,被分离成三个自律的领域,它们是科学、道德和艺术(哈贝马斯,2006a)。

文化现代性大致包括六个特点:新知识,以科学为基础的知识;新教育,现代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传播;新观念,思想理性化,宗教世俗化,相信科技,现代主义、经济主义和民族主义;新精神,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新追求,追求进步、财富、变化和自我表现,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发展;新世界观,效率、开放和参与意识,信任、责任、成就和公正意向等(何传启,2003)。

2)后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

后现代化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后现代化理论关于文化变迁的论述非常丰富。这里简介三种观点。

英国学者柯鲁克等认为,文化现代性是文化现代化的产物,文化现代化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过程,包括文化分化、文化理性化和文化商品化。文化后现代化是多方向的和不可预测的过程,是文化现代化的扩展和反向的混合体,包括高级商品化、高级理性化、高级分化和去分化。文化后现代性是文化后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一个混合体Crook, Pakulski, Waters, 1992

美国学者殷格哈特认为,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1970年以来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是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变化是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如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从现代价值到后现代价值、从生存价值到幸福价值等。文化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后现代化的文化变迁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兴起Inglehart, 1997

殷格哈特和威尔吉尔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作用没有消失,全球文化没有趋同,文化变迁不是线性的,文化转向一再发生,工业化带来理性化、科层化和世俗化,后工业化带来个人自律和自我表达价值,美国不是世界文化变迁的领导者,文化现代化不是不可逆的Inglehart, Welzel, 2005

3)多元现代性理论的文化论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引起广泛关注。这种思想在现代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共鸣,“多元现代性”逐步成为一个时髦的学术词汇。多元现代性理论是关于现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变迁多线性的一种理论阐述。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认为:多元现代性是关于现代时期的历史和特征的某种观点,它与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阐述不同。现代性具有多种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多元性和多样性被视为是不同现代社会独特面貌的主要决定因素

多元现代性理论认为:首先,现代性应当被视为一种独特文明,具有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其次,现代性的历史,最好看作是现代性的多元文化方案、独特的现代制度模式以及现代社会的不同自我构想不断发展、形成、构造和重构的一个故事——多元现代性的故事。其三,现代性的这些不同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是通过几种因素之间的持续互动构成的。其四,现代性文化方案的关键核心,涉及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自由与制度自由领域的不断扩大,人的活动、创造性、自主性领域的不断扩展。其五,文化多样性的分析,并不否认现代化和工业社会趋同的早期理论包含着高度真实的因素(艾森斯塔特,2006)。

4)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来的(何传启,19981999)。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是一个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理论,它使现代化理论与人类文明理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进程可以分为4个时代和16个阶段。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发生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1821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和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和深刻变化。22世纪还有新变化。

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变迁是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文化变迁是第二次文化现代化。关于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的特点,参见前面文化现代性的六个特点。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特点包括:新文化观(文化产业化、文化多元化、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新发展观(生活质量、生态意识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新科学观(科学的两重性、大科学和高技术等)、新教育观(普及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和终身学习等)、新价值观(后物质主义、个性化、包容性、尊重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等)和新世界观(人性化、文化自由和自我实现等)等(何传启,2003)。

3、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通过对世界文化现代化300年进程的系统分析,通过对过去100多年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研究的系统梳理,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提出一种理论假设——“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简称文化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阐释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是关于1821世纪文化领域现代化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解释。它可以丰富对文化现代化的认识。它大致包括文化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及五个方面的特点、原理和模型等。

1)文化现代化的定义

文化现代化的定义涉及四个基本概念:文化、文化领域、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这些概念都没有标准定义。这里讨论在本报告中它们的操作性定义。

首先,文化定义。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现。文化复合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文化的灵魂,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文化复合体中,知识指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所有认知,包括编码知识和非编码知识(隐含类经验性知识);制度指规范人类行为的规章、程序、伦理道德和习俗的集合;观念指思想、信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

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达,文化是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函数。在文化发展史上,不同文化要素的作用是变迁的。在某种意义上,在农业时代,观念是文化的中轴,农业时代的突出特征是专制文化;在工业时代,制度是文化的中轴,工业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制度文化;在知识时代,科学知识成为文化的中轴,知识进步成为决定因素,知识时代的突出特征是知识文化。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任何时候文化的三要素都是重要的;所谓的文化中轴,是指处于相对支配地位的文化要素。

文化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影响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外延: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道德、习俗、科技知识、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和个人行为文化等。

其次,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六个研究领域之一,是与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销售、服务、保存和消费相关的领域。文化领域包括两个部分:独立的部分:纯粹文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②交叉的部分: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部分,包含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和个人行为文化等。

其三,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的外延是:世界、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的现代化等。

其四,文化现代化。这里所讲的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文化变迁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国际互动。文化现代化的外延是: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体系和文化管理的现代化等。

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发展等概念紧密相关。文化现代化的简化概念模型如下:

文化发展=文化进步+文化正适应+文化进步×文化正适应。

文化现代化=文化发展×文化转型×国际文化地位变化。

文化现代化=文化发展×文化转型×国际文化互动。

其五,文化现代化有三个标准。三个标准分别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不破坏自然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又不妨害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又不损害社会和谐。三个标准可以简称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形式,是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的一个交集。文化变迁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文化的进步、倒退、进化、适应、渐变、突变、革命、运动、反动、波动、循环、转向和冲突等。某种文化变迁,如果符合文化现代化的三个标准,就属于文化现代化,否则就不属于文化现代化。

其六,文化现代化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和技术的传承等。第二个来源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否定和转向,如传统技术、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扬弃和转向等。第三个来源是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如知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文化扩散等。

2)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首先,文化现代化过程的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文化现代化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包含三次浪潮,第二次文化现代化包含三次浪潮。参照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坐标系和路径图,建立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的周期表、坐标系和路径图模型。

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它包括专制文化向民主文化、封建文化向公民文化、迷信文化向科学文化、附庸文化向职业文化、家族文化向福利文化、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型等。

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从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转型,它包括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实体文化向网络文化、权威文化向平民文化、机械文化向人性文化、国家文化向全球文化、文化汇聚向文化多元的转型等。

如果说,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文化分化过程,文化从社会整体中分离出来和文化内部的分化,那么,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融合过程,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的重新融合,经济和社会过程的文化化,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

其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构。主要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结构、分层结构、领域结构、内容结构和文化生活结构等。其中,时间结构主要是指文化现代化过程的阶段划分,空间结构主要是指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文化生活结构主要是指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生活的结构变化等。

其三,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特点。整体特点有12个:部分可预期的、非线性的、部分可逆的、路径依赖的、多路径的、多元的、不均衡的、不同步的、非孤立的、系统的、有阶段的和全球的等。这些是主要特点,其他特点还有很多。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特点是不同的,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特点还在发展。

其四,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共性原理。关于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共性原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现代化原理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文化领域现代化的共性原理。前者适用于现代化的全部领域,后者是文化领域的原理。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遵循10个原理: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稳定性、地位可变迁、行为可预期、路径可选择、需求递进、效用递减、状态不重复和中轴转变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文化现代化。

关于文化领域现代化的共性原理,需要分层次分析。

——文化要素现代化的共性原理。文化要素现代化是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它包括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的双向循环过程和文化要素的可逆退出过程,这些过程共同组成一个超循环(超循环模型)。文化要素创新原理包括:文化要素创新的多样性、知识创新原理、制度创新原理、观念创新原理、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文化退出的多样性。

——文化内容现代化的共性原理。文化内容现代化是文化内容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文化内容创新具有多样性。文化要素现代化的共性原理,基本适用于文化内容的现代化。

——文化形式现代化的共性原理。文化形式现代化是文化形式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文化形式创新具有多样性。文化要素现代化的共性原理,基本适用于文化形式的现代化。

——文化系统现代化的共性原理。关于文化系统没有统一认识。这里文化系统指国家层次的文化系统。文化现代化的复合互动模型:文化系统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复合互动过程,是文化遗产、现实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复合互动过程;它包括文化创新、文化交流、文化扩散、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文化退出和文化遗失等多种作用路径。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活现代化一般指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它包括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和文化保存现代化,文化商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现代化,文化供给、文化需求和文化参与现代化等。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合理性、健康性、可进入性、可选择性和可接受性的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人的文化素质、幸福度和满意度的提高等。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多样性。文化创新、文化转型和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等。文化创新的要素组合模型:文化创新是创造和引入文化要素与文化载体的一种新组合,而且这种新组合必须是世界首次出现的。文化内容和载体的创新组合模型:文化创新是创造和引入文化内容和载体的一种新组合,这种组合是世界首次出现的。

其五,文化现代化过程的二重性。文化二重性决定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

——文化的二重性:文化具有民族属性,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文化具有商品属性,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易。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让人共享和传承;又可以作为一种大众商品,进行市场交易。文化变迁受国家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

——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既要维护国家文化权益和文化创造力,又要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竞争力。文化现代化过程有两个导向: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

其六,传统文化需要区别对待,包括合理保护、资源利用和部分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三个来源,其中两个来源与传统文化有关,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传统文化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紧密相关,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

——文化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文化现代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复合互动,包括新文化、现实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复合互动。

——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如语言、艺术和宗教的作用等。当然,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持续存在和发挥作用,不同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因为有文化遗失和文化转向等。

根据实际作用的性质不同,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当前仍然有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如古典科学等;当前有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如封建文化等;当前有中性作用的传统文化,如部分古典艺术等。

——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处理方式可以大致有三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合理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可以得到合理利用。有积极作用或中性作用的传统文化,可以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③有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应该被否定和转向,同时需要区别对待和合理保存。

——文化现代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而是部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包括传统文化的部分退出和遗失、部分否定和转向、部分继承和发展。广义地说,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都属于文化现代化;狭义地说,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属于真正意义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部分现代化,主要指目前仍然发挥实际作用的传统文化和部分无形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判断标准,与文化现代化的三个判断标准是一致的。

3)文化现代化的结果

文化现代化的结果和目标,可以从理论和政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表述。

首先,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从理论角度分析,主要是两种文化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第一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是第一文化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它包括文化分化、文化专业化、职业化、理性化、世俗化、科学化、商品化、个性化、大众化和科层化等。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是第二文化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目前它包括文化去分化、文化产业化、多元化、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全球化、人性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将来还会有新发展。

其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从政策角度分析,主要是六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们分别是:两次文化转型的完成、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国际文化体系的变化和文化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等。

其三,文化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从理论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第一个目标:完成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第二个目标:完成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第三个目标:追赶、达到和保持文化变迁的世界前沿地位。第三个目标是动态的,而且适用范围有限。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科技、信息、体育和旅游等领域,存在文化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语言、文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没有文化变迁的世界先进水平。

其四,文化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从政策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第一个目标: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第二个目标:提高国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第三个目标:提高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这些目标可以具体化。

其五,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既是现代化的一个总体目标,也是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目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0年开始推出《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人类发展的衡量方法——人类发展指数等。UNDP认为:人类发展指通过扩展人类的充分发展和发展程度来增加人们选择机会的进程。因此,人类发展同时又反映了人类在这些充分发展和发展程度方面取得的成果。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在所有的发展层面上,三种最基本的发展程度是:人们健康长寿,有知识,能够获得过上体面的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人类发展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发展UNDP2000)。

4)文化现代化的动力

首先,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因素。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包括创新、竞争、适应、交流、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等。其中,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来源,竞争是文化变迁的激励机制,适应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文化调适,交流是文化变迁的促进因素,国家利益是文化发展的引导因子,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的决定因素。

其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源头。创新产生新物品、新知识、新制度和新观念,它们形成新文化和新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现代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创新到文化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

其三,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双轮驱动模型。文化现代化过程是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国家利益推动了维护国家文化权益的文化创造、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供应,市场需求推动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的文化创造、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供应;它们共同推动了文化现代化进程;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正反馈。

其四,文化现代化过程的联合作用模型。文化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复合过程,是多种动力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创新、竞争、适应和交流等,它们联合作用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转型,从而推动了文化现代化,每一个过程都有信息正反馈。

5)文化现代化的模式

首先,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它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历史传统、国家水平和国际体系的影响。

其次,文化现代化没有通用的最佳路径。它有基本路径、众多的细分路径和合适的选择。每一条细分路径的适用性不同,同一条细分路径对不同国家是不等价的。

其三,21世纪文化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它们是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路径、第一次文化现代化路径和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每一条基本路径又有许多细分路径。文化领域包括4个分领域(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和30多个亚领域或文化部门。文化领域的每个分领域、亚领域或部门都有自己的现代化路径;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这些分领域、亚领域或部门路径的“包络线”。

其四,文化现代化没有标准模式,只有理性选择。文化模式是文化要素的一种组合或配方。文化现代化包括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结构、文化制度、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等的两次转向,涉及全部的文化领域和文化要素。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模式就是这些文化要素的某种组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需要不同的文化要素配方。适合于某个国家和地区某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要素配方,可能不会完全适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其五,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条基本路径。综合文化现代化是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是两次文化转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的联合互动和持续向知识文化的转向,是发展中国家迎头赶上文化现代化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国际竞争。综合文化现代化的结果是文化创造力、文化生活质量、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等达到文化现代化的世界前沿水平,最终目标是第二文化现代性的形成,目前的特点包括文化产业化、网络化、生态化、民主化、人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等,将来还有新的变化。综合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原理包括创新驱动模型、双轮驱动模型和联合作用模型等,国家目标、文化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互动对综合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很大。综合文化现代化的细分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起点依赖性等。综合文化现代化过程需要协调完成两个转变,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转变,并最终到达知识文化。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是一条新路径。

本报告还简要讨论了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理论、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理论和综合文化现代化理论,以及它们的政策涵义。文化现代化的文化政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化政策。文化现代化理论在世界和国家层次适用,在地区层次需要进行调适。这里的文化现代化理论,只是文化现代化的一种理解。由于文化和文化现代化的多样性,文化现代化理论同样具有多样性。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理性选择: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

世界上,没有一个伟大民族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没有吸纳外来文化。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善于学习和富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尊重历史和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18世纪前的中华民族,是农业文化的创造者。1820世纪的中华民族,是工业文化的学习者。21世纪的中华民族,不会成为传统文化的固守者,不会成为外来文化的盲从者,而会成为先进文化的开拓者。中华文化振兴之日,就是中国富强之时。文化现代化是文化振兴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关系文化振兴和民族复兴的成败。

1、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大致比世界文化现代化晚了100多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复合互动过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基本一致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化现代化起步(1840/601911)、局部文化现代化(19121949)和全面文化现代化(1949年至今)。目前,中国还没有完成第一次文化现代化,但已包含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许多要素;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属于世界初等发达水平,文化竞争力属于世界中等强国。

中国文化现代化,既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国际互动。首先,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在农业时代,中国文化处于世界前沿千余年。其次,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历代不绝。梁启超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有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汉唐时期的宗教文化交流,包括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等;第二次高潮是明朝万历年间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传入中国等。其三,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在明朝中后期(1617世纪),市民文学兴起,早期启蒙思潮出现,中国长江中下游萌发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进步文化,可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比拟(张岱年,方克立,2004)。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五本科技经典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朱载堉的《乐律全书》(160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其四,中国文化落伍大致始于17世纪。随着1644年以清代明,中国文明再现王朝循环,文化创新几陷停顿。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新科学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率先走向工业文化的新纪元;中国仍然停留在农业文化,中西文化进步的差距开始出现。其五,18世纪是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分水岭,中国文化日渐落伍。在18世纪的100年里,西方先后发生启蒙运动(16801820)、英国工业革命(约17631850)、美国独立革命(17751783)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9),文化现代化如火如荼;中国清朝大兴“文字狱”,扑灭文化创新的火种,固守封建专制文化。西方科学和工业文化如日东升,日新月异;清朝封建和农业文化夕阳西下,故步自封。其六,两次鸦片战争惊醒中华文明,但中华文化的相对衰落仍在继续。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中国文化现代化蹒跚起步、左右摇摆,西方文化现代化高歌猛进、日行千里。在工业文明时代的200多年里,中国文化落后于世界前沿太多,付出的代价太多。

清朝末年是文化现代化起步阶段,中国文化开始转型。首先,知识进步:引进和传播近代科技知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等。其次,观念进步:提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开民智、工业立国等进步思想。其三,制度进步:建立现代制度,如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建立现代奖励和专利制度等。其四,文化变迁:废除八股文,提倡白话文,提出文字和文风改革,发展现代文化团体等。其五,文化转型:建立现代文化设施(报刊发行、图书馆和博物馆)、现代出版机构和现代通讯设施(如邮局和电报),引进西方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等。但所有这些进步都非常有限。

民国时期是局部文化现代化阶段,中国文化现代化曾有高潮。首先,观念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实行“三民主义”等。其次,制度进步: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府,建立现代教育和科技制度等。其三,知识进步: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气象、地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等。其四,文化变迁:新文学、革命文学和人民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新文化和科学团体的发展等。其五,文化转型:文学革命,反封建反专制;现代音乐和电影的发展,建立通讯社、广播电台、现代科研机构和现代出版机构等。当时中国文化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

新中国时期是全面文化现代化阶段,中国文化现代化有起有伏。首先,知识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知识科学化和国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其次,观念进步:实行新民主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民主、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其三,制度进步:制度科学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科技、教育、信息、文化和旅游制度等。其四,文化变迁:推广简体字和普通话;人民文艺、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学的发展,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的发展;社会文化如婚姻、家庭、服饰、建筑、交通、礼仪、旅游和休闲文化的变化等。其五,文化转型:建立和健全现代文化和科技设施体系;文化职业化和文化产业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城市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合理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等。

在过去100多年里,中国文化变迁主要是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属于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的范畴。在20世纪末,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生态化。目前,中国文化已经包含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属于两次文化现代化并存的局面。

2005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大体是:在131个国家中,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排第57位,人类发展指数排第56位,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文化竞争力指数排第24位,属于世界中等强国;文化影响力指数排第7位,属于世界强国。

如果说16世纪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萌动,1718世纪是中断,19世纪是起步,那么,2021世纪是文化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从19世纪算起,中国文化现代化将是一个持续300年的历史过程(1921世纪)。如果21世纪能够实现文化现代化,那么,中华文化将回归世界前沿地位,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21世纪前50年,中国文化现代化将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两种挑战。首先,最大限度满足全体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其次,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其三,提高文化竞争力。其四,公共文化设施的非赢利化。其五,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其六,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其七,加速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其八,加强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权益。其九,理性认识和对待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不应该成为文化进步的阻力。其十,客观认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虽然经历了盛衰变迁,但始终延续不绝。这就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必然有其优秀传统。从16世纪、17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中国没有能够自己创造出近代科学。这也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缺点。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落后有其经济、政治的原因,也必然有其思想根源(张岱年,2006)。中华文化的优秀因素,是中华民族5000年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的缺陷因素,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的落后因素,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内因。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海纳和融合世界文化的先进元素,创造知识时代的先进文化;并使全体中国人民享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文化生活质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精心选择我们的发展战略。

2、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需要遵循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需要借鉴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需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分析,从事文化和文化政策研究的学者已经有大量研究工作,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期报告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着重分析中国文化现代化战略的定量目标、基本路径和战略措施,可以作为前人工作的一种补充。有关内容属于学术探讨,不是实证分析;学术观点仅反映课题组目前的认识水平,供大家讨论。

1)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发展设想,中国2050年的国家目标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推论,中国21世纪末的国家目标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服从于国家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国家目标相适应,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包括:在2050年前后,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然这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战略目标的全部。

综合考虑,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目标是:在2050年前,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全面进入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第二阶段目标是:在2100年前,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文化现代化,全面实现文化现代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战略的定量目标,包括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文化竞争力指数、文化影响力指数、24个文化评价指标和30个文化监测指标的量化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分阶段目标(201020202050年目标)和2100年总体目标。

2)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的路径要与国家现代化路径相协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建议,根据广义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不能简单跟踪追赶,而是可以采用运河路径和运河战略,协调推进两次现代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运河路径是综合现代化路径的一种形象表述。因为它相当于,在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发掘一条“现代化运河”;沿着这条运河前进,就意味着瞄准未来世界前沿,协调推进两次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综合考虑,中国文化现代化可以采用运河路径。

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的基本思路是:在21世纪前50年,采用综合文化现代化原理和运河路径,协调推进两次文化现代化,协调推进工业文化、网络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加速发展知识文化,提高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达到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文化现代化;在21世纪后50年,全力推进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迎头赶上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全面实现文化现代化。

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规划,是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路径和战略措施的一种系统集成。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包括: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基本路径、监测指标体系、文化生活监测、文化竞争力监测和战略措施等七个部分。

首先,战略目标。在2050年前,基本实现文化现代化,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达到当年世界中等发达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进入世界前40名,文化竞争力达到世界强国水平。在2100年前,全面完成文化现代化,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进入世界前20名,文化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其次,基本任务。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要上两个台阶,从初等发达水平升级为中等发达水平,然后升级为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文化竞争力要上两个台阶,从世界中等强国晋级世界强国,然后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世界排名提高40位左右,21世纪前50年提高20位左右,后50年再提高20位。

其三,基本路径。根据文化现代化原理,采用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协调推进两次文化现代化,加速向知识文化转型,迎头达到文化现代化的世界前沿地位。

其四,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包括文化生活现代化和文化竞争力监测的两大类指标,每大类指标包括六小类指标,每小类指标包括5个具体指标。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三层次、两大类、六小类和30个具体指标。

其五,文化生活监测。文化生活现代化的进程监测,重点监测3个方面的进展: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设施,共计15个监测指标。文化生产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内容,文化设施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工具,文化消费直接反映文化生活的水平。

其六,文化竞争力监测。重点监测文化竞争力的3个方面: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共计15个监测指标。文化资源是文化竞争力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的行为主体,文化贸易反映了文化市场竞争力。

其七,战略措施。从以人为本和现代化角度考虑,在未来50年,中国文化现代化可以以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为重点,以文化生活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促进文化内容现代化和提高文化竞争力。

在文化生活现代化方面,重点推进文化观念、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现代化,包括8个措施和48条政策建议。文化供给现代化的措施包括:推动文化生产现代化,奠定文化供给的基础;推动文化传播现代化,扩展文化供给的途径;推动文化服务现代化,扩大文化服务的可选择性和可参与性;推动文化政策现代化,提高文化供给满意度。文化消费现代化的措施包括:推动文化需求现代化,建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模式现代化,提升文化生活的品质;推动职业文化现代化,塑造知识时代的职业信誉;推动行为文化现代化,塑造知识时代的礼仪之邦。

在文化内容现代化方面,本报告讨论了3个战略、10个措施和52个政策建议,涉及传统文化、文化创造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文化传承战略包括4个措施:传统文化鉴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族文化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塑造工程。文化创新战略包括3个措施: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建设文化创新体系、推动六个文化创新行动计划。文化互惠战略包括3个措施:世界文化鉴别工程、世界文化采集工程和世界文化转化工程。

在文化竞争力方面,本报告讨论了3个战略、9个措施和56条政策建议。文化人才强国战略包括3个措施:文化人才培养、公民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态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强国战略包括3个措施: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国际化。文化贸易强国战略包括3个措施:文化贸易战略、文化出口战略和进口战略。

目前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需要符合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文化生活现代化既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如果选择文化生活现代化,就有可能赶上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如果没有选择文化生活现代化,就会保持传统文化或旧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能会拉大。文化选择是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权利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法律保护。任何人的文化选择,都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不能影响他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权益。个人有文化选择的权利,个人必须承担文化选择的后果,个人不能把自己选择的后果推卸给他人或社会。⑤ 社会进步有两个要求:鼓励个人选择文化生活现代化,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政府管理有两个责任:促进文化生活现代化,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对于选择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个人和群体,社会和国家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对于没有选择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个人和群体,社会和政府可以尊重他们的选择。对于保持传统文化的个人和群体,如果符合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可以采取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如果符合社会福利政策的规定,可以采取社会福利措施;保障和逐步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根据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借鉴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可以选择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可以实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战略,可以迎头赶上文化生活的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采用“一主两翼”的战略布局,以文化生活现代化为主体,以文化内容现代化和提高文化竞争力为两翼,包括27个战略措施和150多条政策建议(有些建议彼此有交叉)。从操作角度看,这些建议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公民文化素质、中华文化振兴和中华文化保护。这里简要罗列3个方面的政策提纲,具体内容请参考本期报告第三章第四节。

1、实施“全民文化素质议程”,提升文化生活品质

1)继续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2)研究实施“全民人文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公民人文文化素质;

3)实施职业文化塑造工程,提升职业文化素质,建设知识时代的职业信誉;

4)实施礼仪之邦塑造工程,提升行为文化修养,建设知识时代的行为文明;

5)建立免费开放的消夏文化节制度,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竞争力;

6)建立城市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吸引力;

7)建立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免费供给农村地区,提高文化生活均衡性;

8)建立多元文化投资机制,提高政府文化支出比例,达到1%3%左右。

2、实施《中华文化振兴战略》,提升文化竞争力

1)实施文化传承战略,出版《中华文化遗产百科全书》,建设文化资源强国;

2)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启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建设文化创新体系和文化创新强国;

3)实施文化互惠战略,海纳文化精华,酿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魅力国家;

4)实施文化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文化创造力,建设文化人才强国;

5)实施文化产业强国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文化产业强国;

6)实施文化贸易强国战略,提高文化贸易竞争力,建设文化贸易强国。

3、实施《中华文明精萃工程》,提升文化影响力

1)实施长江文化保护带工程,保护人类文明长河的一个历史缩影;

2)实施黄河文化保护带工程,保护中华古代文明进程的一个历史缩影;

3)实施中华文明主题公园工程,建立8朝文明主题公园(周秦汉唐宋元明清);

4)实施中华文明数字化工程,建立中华文明三维数字化再现和网络主题公园。

 

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分析和政策措施,必然见仁见智,不同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如果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看,文化现代化路径图可以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如果按照文化现代化路径图的战略设想,在21世纪末,中国有可能赶上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文化生活现代化。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已经悄悄走来。

 四、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是对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变迁的一种科学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现代化的可以跨国比较的若干方面的主要成就的一种评价。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变迁有许多类型,有些类型可以定量评价,有些类型无法定量评价。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只可在可以定量评价和跨国比较的方面进行。本期报告完成世界131个国家19902005年期间的3个综合文化指数的定量评价。

1、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

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评价原理是:文化生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提供和满足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以及文化消费水平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等于文化供给能力和文化消费水平的评价指标的相对水平的加权平均值。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在文化生活的3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当然,这种评价是相对的。

2005年,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士、瑞典、丹麦、挪威、奥地利、新加坡、英国、爱尔兰、芬兰和比利时。中国排第57位。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排世界后10位的国家是:布隆迪、巴布亚新几内亚、刚果民主共和国、莫桑比克、塞拉利昂、尼日尔、埃塞俄比亚、乍得、缅甸和卢旺达。

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从4提高到12;中国的世界排名从第77位上升到第57位,上升了20位;中国的亚洲排名从第16位上升到第11位,上升了5位。根据文化现代化指数的国家分组标准,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文化生产指数较差,文化传播指数表现较好。

2、文化竞争力指数

文化竞争力指数的评价原理是: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国际地位、以及维持和提高市场份额和国际地位的能力;文化竞争力指数等于文化市场竞争力、文化效率竞争力和文化资源竞争力的相对水平的加权平均值,等于参与评价的文化指标的单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文化竞争力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竞争的3个基本方面的表现——文化市场竞争、文化效率竞争和文化资源竞争。文化竞争力评价是一种相对水平评价。

2005年,文化竞争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丹麦、比利时、瑞典、瑞士、爱尔兰、奥地利、新加坡、德国、英国、挪威。中国排第24位。文化竞争力指数排世界后10位的国家是:厄立特里亚、莫桑比克、布隆迪、缅甸、马拉维、安哥拉、刚果共和国、尼日尔、中非、乍得。有11个国家的数据不全。

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从2322,略有下降;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世界排名从第22位到第24位,下降了2位;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亚洲排名从第3位上升到第2位,上升了1位。根据文化竞争力指数的国家分组标准,1990年以来中国文化竞争力都属于世界中等强国行列。

3、文化影响力指数

文化影响力指数的评价原理是: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对世界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的客观影响的大小;文化影响力指数等于文化市场影响力、文化资源影响力和文化环境影响力的相对水平的加权平均值,等于参与评价的文化指标的影响指数的加权平均值。这种评价是相对的。文化影响力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对世界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的3个方面的影响大小——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影响。

2005年,文化影响力指数位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中国排第7位。文化影响力指数排世界后10位的国家是:阿塞拜疆、尼日尔、毛里塔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海地、埃塞俄比亚、布隆迪、卢旺达、厄立特里亚、乍得。莱索托的数据不全。

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从31上升到40,中国的世界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7位,上升了4位;中国的亚洲排名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根据文化影响力指数的国家分组标准,1995年和2000年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为中等强国水平,1990年和2005年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为世界强国水平。

 五、世界现代化评价

世界现代化指数反映世界131个国家、不同组国家和世界平均的现代化水平,包括世界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它体现世界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和知识等领域的综合水平。

12006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2006年,美国等29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约占国家样本数的22%;捷克等35个国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40个国家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全面完成和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约占国家样本的57%

2006年,瑞典等20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意大利等25个国家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等37个国家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印度等49个国家属于欠发达国家。

2006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美国、瑞典、日本、丹麦、芬兰、挪威、澳大利亚、瑞士、韩国和加拿大。

22006/2007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2006年中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2006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7%,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6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0,排108个国家的第51位;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8,排108个国家的第59位。2006年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排名比2005年下降4位。2007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8%

32006/2007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2007年,中国内地省级地区中,上海和北京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天津等6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超过90%,山东等19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0%89%,广西等4个地区实现程度达到74%79%。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有8个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达标,辽宁、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有7个指标达标,福建、山东、重庆、湖北、山西、河北和陕西有6个指标达标。2007年和2006年相比,新疆等6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全国排名上升,江西等6个地区排名下降,北京等19个地区排名没有变化。

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7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重庆、湖北、吉林、内蒙古。

2006年,中国内地省级地区中,北京和上海2个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分组,2006年中国内地省级地区中,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有6个,初等发达地区有22个,欠发达地区有3个。2006年中国多数地区属于发展中地区。

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现代化水平处在中国地区的前沿。港澳台地区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都已经达到100%,并且都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中,香港和澳门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台湾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期。

 

18世纪以前,中华文化无疑是当时的一种世界先进文化。在1920世纪,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工业文化的落伍者。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是农业文化的创造者。在工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是工业文化的学习者。在知识文明时代,中华民族将成为先进文化的开拓者。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世纪,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让中华文化闪亮世界,让中国创新造福全球。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2008年10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