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支撑川藏交通廊道建设
【澳门日报】为川藏铁路“把脉”
发布时间:2017-07-28 来源:澳门日报 谢意 【字号:  

专家评估米堆冰川对铁路选线的环境影响

川藏铁路拉林段在建隧洞施工现场

科学家在选线现场商讨方案

室内水槽实验用以获取溃决过程的流量

科考队员在西藏八宿山间用雷达探测地貌情况

科研人员用3D激光扫描仪扫描区域,获取灾害发生后的地貌形态数据。

  川藏铁路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建成后从成都坐火车到拉萨仅需要十三小时。它是继青藏铁路后,我国又一条进藏的“天路”。

  然而,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在线的山地灾害更多,建设难度也更大。为了避险,许多路段都采用山体隧道的方式解决。按照初步的线路方案,川藏铁路要横跨十四条大江大河、二十一座四千米以上的雪山,沿线山地灾害极为活跃,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铁路建设工程。

  为给川藏铁路建设提出最佳选线,在这段风景美丽但路途险峻的川藏在线,活跃着一群常年奔走在这条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的“天路”上的科学家,他们用心中的科学标尺,在给川藏交通廊道的建设“把脉问诊”。

  记者在跟随采访中了解到,位于爬坡段的雅安到康定之间,由于面临巨大的地形高差和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短短的二百公里,中科院山地所科研团队联合中铁二院一起先后做了将近五十个方案,就是为了川藏铁路今后在灾害频发的土地上永远畅通。

  (原载于《澳门日报》 2017-07-28 B04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