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支撑川藏交通廊道建设
【光明日报】最是险处见精神
发布时间:2017-07-0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择高处立、向险处行,中国的山地科学家们拥有的不仅是科学精神,还有英雄气势。

  为了研究山地灾害规律、守护人民安全与国家安全,他们曾徒手攀岩,溜索过江;曾在堰塞湖的拦坝上工作,在滑坡体的脚下驻扎;曾不止一次经历过落石、崩塌、泥石流、地震,也曾出现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樟木滑坡等每一个山地灾害发生现场。无数次穿越险境、无数次挑战不可知的未来,这些姓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们,不断抬升着中国山地灾害防治水平、改变了成千上万山区居民的命运。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复兴征途上的民族任重道远,同样需要无数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志向的科学家,需要拥有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精神的探索者。在绝壁上探路、在山地中跋涉的研究者们,正在书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正在书写当代中国科学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的志向胸怀。

  正如此次受访的山地所科学家们所言,今天的研究经验是一代代山地科学家们积累起来的,今天年轻一辈的钻研精神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的继承。几十年来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正是因为各个科研领域都有这样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前仆后继的队伍,中国这样一个科技后发国家,才能迅速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形成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潜海,从高速铁路到航空母舰……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60多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我国科学技术从严重落后走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超越的地位,这样的成就与中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精神、风范、志向、担当密不可分。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胸怀家国、使命在肩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更是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也许常年在堰塞湖、泥石流现场工作的山地科学家们,很难出现在聚光灯之下、很难出现在大字标题里,但这一次,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的名字,感受他们事业中那种有分量的东西。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6日 09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