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九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三等奖
【科学时报】寻找全球减灾体系的“软肋”
媒体:科学时报 日期:2010-09-28 作者:王学健

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一桩桩人类大灾难一次次震惊着世界。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造成十多个国家30万人死亡;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世界最富有、科技最发达的美国,造成1200人死亡,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损失最多(1000多亿美元)的一次自然灾害;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6级地震,造成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国5万多人丧生……

“一次次触目惊心的大灾害让人深切感受到,防灾减灾对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与发展是何等重要。”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昂生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也让人不得不再次回首那一幕幕人间惨剧。

回望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的9级地震及其造成的世纪海啸巨灾,既无预报,更无警报,公众也无避灾常识和应急办法,短短3个小时,就酿成30万人死亡的悲剧。

众多专家分析认为,造成这场大灾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近100年来印度洋没有重大海啸发生,这一地区没有海啸预警系统,难以预防海啸灾害;其二,此次地震震级高达9级,破坏力极强;其三,可预警时间很短,仅05~30小时,要求应急反应系统高效快速,这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其四,该区域缺乏必要的减灾措施,公众减灾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王昂生表示:“这场大灾难像以往的历次大灾难一样,留下了若干重大问题有待人们去思考。如果这些问题能被我们重视和解决,也许下一场大灾难就可能大大减轻了;但如果人类仍旧熟视无睹,那下次大灾也就无法避免。”

思考一:地震究竟可否预报

这场大灾起源于一场海区90级大地震。由于人们认为地震无法预报,所以似乎以为海啸也无法预报了。但是,全世界毕竟有一位印度马德拉斯大学的地震专家自称2004年12月22日就准确预测了这场海底大地震的震中及发生时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所预测的震中距离误差只有160公里,而时间误差更是短到只有区区28分。可惜,这个救命的预测却未发挥任何作用。

王昂生说,他在国家减灾委十几年的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类似预报,很多情况下的预报是难以相信的,所以对印度这位专家的预测也不能确信。但是,毕竟有人说了、做了。所以,还是要有机构、渠道让这些预测尽快集中到高层灾难管理中心,时刻检测并让该地区予以防范,这就有可能大大减少损失。

思考二:全球地震台站都迅速测出大地震,为什么没有人预报大海啸

虽然目前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的短期预报是十分困难的,但一旦发生地震,特别是大地震,全球地震台站的测定能力还是很强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数以百计的全球地震台站测出的印度洋海上大地震之后,却没有人(除一人外)预告印度洋会发生大海啸!虽然海上大地震容易引起大海啸是一个常识。

为什么数以百计的地震台站能迅速准确测出海上大地震,而基本无人预报大海啸?王昂生说:“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分部门、分学科处理全球重大灾害是有严重不足的。既然能快速测出地震,而地震发生在海上或近海,就应迅速考虑海啸发生,并快速通知政府和海洋部门,力求让公众迅速离开那些危险区域。”

思考三:全球唯一的海啸快速预警为什么没能挽救30万人生命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专家杰·拉多斯曾表示:“在印度洋地震后20分钟之内,我们就发布了海啸报告,这是从技术上所能做到的最快速度。我们曾将海啸警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印尼一些政府部门,但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被及时收到并获得了重视。”事实是,这一宝贵的警报没有得到重视和应用,30万人被海啸吞噬。

“震后20分钟发出警报,表明如果此信息能准确、高效地被应用,大批的人员死亡是可以减少的。”这个全球唯一的海啸快速预警为什么没能挽救这30万人的生命呢?王昂生表示:“如此重要的信息既没通过专线递送,又没有专管人员收集,更没有形成政府及公众行动,于是失去应有的作用。这就警示人们:有了科学预警,还必须有专门系统传送信息,更要有专门机构来管理信息,让它成为政府和公众行动,才能防止灾害。”

“卡特里娜”飓风的警示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墨西哥湾美国南部,造成1000多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和1200人死亡,震惊了世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的几年中,一共才损失2000人,一场飓风就夺去了1200个鲜活的生命,自然灾害的损失并不亚于一场战争。”王昂生的这个比喻真实而又沉重。

“卡特里娜”飓风让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最发达的国家也惨遭重创。统计表明,“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恢复重建费用将高达3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灾难史上损失最高的一次。

美国历来是应对飓风之类灾害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卫星监测,NOAA预报、预警,FEMA(联邦紧急事务局)的灾害救援等都是国际一流的,也是各国学习、仿效的榜样。就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应当说美国的卫星监测,NOAA的预测、预警还是相当成功的;当“卡特里娜”进入墨西哥湾,飓风发展升至五级后,美国发布了飓风严重警报,而且政府宣布了撤退命令。

“问题在于,美国政府的撤离警报是劝请撤离方式,也就是自愿撤离,而不是强制撤离。以新奥尔良城50万人为例,这一方式是动员了30多万人撤离,但仍有10多万人是穷人、没车的人、老少病弱的人,他们无法撤离。事实证明,最终1200名死亡者中多数是这些人。”王昂生分析说。

“预报警报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政府引导、形成公众行动才能减轻灾害。”王昂生说,“‘卡特里娜’飓风正确的预报警报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但为什么最终酿成如此大灾呢?关键是正确的预报警报没有通过政府的运作变成公众一致行动,最终弱势群体成为灾害牺牲品。”

历来在抗灾救灾中表现突出的FEMA却在如此严重的灾害面前严重失职,FEMA出了什么问题?王昂生说,虽然“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最终以FEMA局长辞职下台作为终结,但舆论普遍认为,美国“9·11”后建立的国土安全部把包括FEMA在内的工作重点移向反恐,削弱了FEMA力量。此外,美国机构重叠,官僚主义盛行,在这次飓风行动中出了大问题。

25天后,同样是五级的飓风“丽塔”,在美国墨西哥湾登陆。这次,美国总统布什早早地就飞往科罗拉多州总指挥部坐镇指挥,撤退了300万人,出动了5万军人防灾救灾。最终,除了撤退中一辆巴士失火死亡24人外,整个飓风过程只有几人死亡,损失25亿~50亿美元。

王昂生说:“有效的减灾行动使‘丽塔’飓风的经济损失仅为‘卡特里娜’飓风的1/30,死亡人数更是大大减少了。”

刊登:《科学时报》2005年11月9日第四版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