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九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三等奖
【科技日报】科普缘何难入童心
媒体:科技日报 日期:2010-09-28 作者:陈磊

 “六一”前夕,中科院文化传播中心办公室主任袁志宁尝试建立“特色科技校”,与中小学校结成对子,普及科学知识,“没想到,向学校反馈,老师的兴趣为零”。

除了老师的冷淡,部分青少年也对许多科普活动兴味索然,而某些特殊少儿群体却享受不到充分的科技教育。近日,记者走访相关单位,进行了调查。

民工子女科普缺位

首都图书馆少儿部电子阅览室,20余台电脑,不足60平方米的房间,每逢周末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来者都是8~16岁的儿童,他们热中的是一款名为“网络智力大赛”的游戏。参与方法很简单,上网登录输入用户名后,根据电脑显示的知识问题,点点鼠标,选择作答。

这么简单的游戏为何如此吸引人?管理员解释说:“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民工或者困难家庭子女,他们很多人连电脑都没碰过。而这些科普活动都是免费的。他们经常花几个小时坐车,就是为了来上一个小时的网。”

袁志宁说,由于经济、生理等原因,导致一些打工子女接触科学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科普,更应该关注孩子中的科技困难群体。”许多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门票价格不菲,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儿童“望馆兴叹”。据他介绍,这次科技周他们也组织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残疾儿童免费参观科研院所,但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热情比孩子高

记者体验了某科研所一次科普活动。大厅放映着视频科普专题片,偌大的房间,寥寥几人。一名家长带着三名小学生,并不时对身边吵闹的孩子说:“快到前面来看,再忍忍,再过5分钟就完了。”

孩子们显然不领情,一个在打瞌睡,一个在玩手机,一个干脆背对屏幕生闷气。当记者问他们为何不感兴趣时,孩子的回答很直白:“无聊,没意思。”

“今天带孩子来参观,本来希望让孩子开阔视野,结果变成了我受教育。”这位家长有些无奈。

这种现象并非个别。首都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儿童的科普形式必须喜闻乐见,家长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如果科普的对象是小学生,完全灌输的方法并不能吸引孩子,互动式的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兴趣。

科普让位应试

“以前科研院所往往忽略青少年科普这一块,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科普与教育的结合。”袁志宁介绍,目前,中科院已经把科普工作纳入考评体系,中科院每年都组织几百名高中生到北京地区的研究所参加科研活动。今年全国科技周活动期间,中科院还向大众开放了71家科研单位。

“孩子的想法对我科研很有启发。”科技周中科院公众开放日期间,一位博士发出这样的感慨。

和平街一中科技辅导员苏欣说:“孩子们思维开放、天马行空,这种科普活动关键在于培养科学意识。”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学老师,并非都这么想。

很多科普志愿者告诉记者,小学时的升学压力不是很大,而进入初中、高中之后,一旦考试摆眼前,一切让道。“参加奥数、英语培训,家长老师积极性很高,可一说搞科普活动,大家都认为升学又不加分,意义不大。”

为了找到学生、老师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袁志宁6月8日将组织研究人员走进学校探讨科普教育。他希望媒体多呼吁,让学校重视开展科普教育。

刊登:《科技日报》2006年6月1日第一版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