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二等奖
【科学时报】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需待七年期
——就“人体器官克隆”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媒体:科学时报 日期:2010-10-11 作者:潘锋

8月16日,徐荣祥向媒体公开宣布他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这一“惊人之举”随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为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潜能再生细胞”文献上从来没见过,是什么概念?

记者:您认为徐荣祥的“成果”有新意吗?

邹承鲁:“潜能再生细胞”这个词是他自己定的,文献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也查不到。徐荣祥对“潜能再生细胞”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解释,也讲不出这种细胞与干细胞有什么区别。科学上的新发现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概念或新名词提出来之后,应在被大家广泛承认和广泛使用之后才能真正成立,如果在概念上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能说是偷换概念。

对新的发现的命名,必须要考虑不能与人家已经有的概念和定义相重复,并要恰如其分地说明其中的科学核心以及所包含的科学内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歧义。科学研究需要实证,因此任何一个新的发现都必须以客观的令人信服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数据从多个方面来证实其存在,如细胞的超显微结构、细胞生理、生化功能等等;并且要公开在世界范围内的有价值的刊物上发表,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承认。徐荣祥之所以不发表,我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不成熟,拿不出来过硬的东西;二是顾忌商业利益。但是,真正搞科学的人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总是“捂”着不放,既然你已经申请了美国专利,如果已被正式批准,完全可以发表,没有矛盾。

如果连基本概念和定义都不能沟通的话,那么很难与科学家对话

记者:您认为引起如此多的争议是研究水平问题吗?

邹承鲁:徐荣祥把细胞、组织、器官的概念混为一谈,一会儿是“组织器官”,一会儿又是“器官组织”,他的解释让人搞不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我认为,明确的、基本的科学概念是不存在争鸣的!如果他连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定义都不能和专家们沟通的话,那么很难与科学家对话。从目前徐荣祥所公布的东西来看,只给了我们一些新奇的在概念上十分模糊的名词,给了我们爆炸性的新闻,恰恰没有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科学成果。

我还要问一句,徐荣祥的教授头衔是哪个单位评审聘请的?媒体报道,徐荣祥是中国著名生命科学家,这也是很特别的,他本人也认可。我们每一个生物学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如生理学家、细胞学家、遗传学家等,笼统地说生命科学应该包括了生物学、医学和农学。反正我不敢自称生命科学家,国外也没见到谁敢称自己是生命科学家。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事实求是的。研究者要以他人的工作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才能拿到关键的、过硬的证据。我记得3年以前上海复旦大学有一位教授,当时也是借助媒体炒作自己能够在1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序,但是现在3年早过去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他完成了没有?我看也可以立此存照。希望5年以后看到中国土地上有真正的“生命科学大爆炸”。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能够称得上“生命科学大爆炸”的只有两件事,一是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二是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

真正严肃的科学家是不会在专业杂志没有发表之前先通过新闻媒体炒作自己的“成果”的。

记者:为什么近年来对生命科学研究的炒作之风愈演愈烈?

邹承鲁:的确如核酸营养事件等这样的事是不少见。炒作之风盛行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对任何有关生命研究的成果都会很感兴趣。但是由于人们生物学知识的贫乏,又缺乏判断能力,这样就会给人有空子可钻。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有的人便可以胡吹,就可以骗人。而企业为了达到自己近期或远期的商业目的,多会使用某个人们不熟悉或不了解的概念,然后把它曲解,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概念,再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的推波助澜。许多媒体不研究消息的来源,过分注重于抢新闻。但是科学与新闻炒作有两个根本的矛盾。科学是要可靠,新闻是要快。白居易有一首诗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因此,对科技新闻媒体来说,宁可慢点说出来真话,也不要快了说出假话来,这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媒体信誉的负责。奉劝媒体在炒作重大新闻的时候,还是找内行先问一问,发表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有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绝了。我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科技“无知者”,号称解决了这样或那样的科技难题,比如有人自称用初等数学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些媒体是拿了一些人的好处了。当然,收了钱登那些经过考核的真正的成果也是可以的,但是拿着钱登假话、假新闻、假成果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规劝媒体,特别是科技类媒体要珍重自己的声誉。

最后我还要告诉大家,真正严肃的科学家是不会在专业杂志没有发表之前先通过新闻媒体炒作自己的“成果”的,因为这样无疑会对他今后在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设置了障碍。例如著名的英国Nature杂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经过新闻炒作的东西,Nature一律不再予以接受。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2年8月29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