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二等奖
【新民晚报】女院士的“完美情结”
——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剪影
媒体:新民晚报 日期:2010-10-11 作者:董纯蕾

视点导读

在张永莲院士荣膺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后的头一个休息天就登门造访,记者心里惴惴的——因为听说双休日里她也三天两头往实验室跑,不会打搅了她吧?

没想到的是,迎接我们的是一幅外孙绕膝的“天伦图”。“这是我们家阳阳,瞧瞧把家里折腾的,他走后我们有得收拾战场了。”张永莲无比疼爱地抱着小外孙。这位年近古稀的女院士、女科学家的脸上挂着孩子般满足的笑容。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位女院士的性格的4幅剪影。

【天真】我想得不多

张永莲有句英语口头禅——Naive,意思是天真、简单。

她今年69岁。60岁时,她转攻男性生殖基础研究;65岁时,她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论文,她主持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先发现了一种与精子成熟有关的基因Binlb,让男人们最终也能用上无毒副作用的基因避孕药;同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界对她普遍的评论是“大器晚成”,张永莲却常说自己很Naive,在很多问题上她的想法很简单。比如她婚后10年才要小孩,“并不是像外界说的完全被工作耽搁的”,她坦率地说,“一方面,我和我爱人都是搞科研的;另一方面,那时的我还年轻爱玩,不知道怎样带小孩。”她大学毕业时在教师、医生和科研人员三种职业中选择了最后者,是因为“我给别人讲解只有说两遍的耐心,当不了老师;我又不喜欢背书,怕解剖,所以不适合当医生”。曾有很多媒体问起,作为女性,她怎么会想到从事男性避孕药的基础研究。“有人说我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受了启发,其实没这么悬乎。我以前是研究雄性激素作用原理的,想搞这方面的临床,自然而然就选了男性避孕药。”

她第一次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只花了4周的修改时间。朋友们开玩笑说一定是她的信写得好感动了老外。其实是,因为她无法把提要写进100字以内,便实话实说告诉老外“我改不掉了”。

她发现的基因总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她对此的解释是:“我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年轻人看到以自己命名的基因,工作起来更带劲。”

【执拗】从踢毽子开始

执拗,对科学家而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认准了一条路就不轻言放弃。大学毕业时,张永莲在分配志愿表的3个空格里连填了3个“科研院所”,而这种执拗的脾气竟源于她的一段童年往事。“踢毽子的故事可算是决定我一生道路的大事,那种兴奋的成就感至今记忆犹新。”张永莲小时候身子骨很弱,每次踢毽子比赛分阵营时,她总是被同学挑到最后还剩下的那个。不甘心的她偷偷回家苦练,一遍又一遍,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了上场机会,她娴熟的脚法让小伙伴们看得目瞪口呆。“从那时起,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并深信不疑:人家有的本事,只要付出工夫,你也会有。”

一般人恐怕不知道,温文尔雅的张教授,其实还是一位篮球高手,从初中开始玩球,反手投篮是她最得意的绝招。一开始,教练并不想吸纳她进队。“你个子太小,不行!光会投篮不行,还得会过人!”执拗的脾气又上来了,她对着电线杆子反复练习各种过人技术。当她再次出现在学校球场时,矫健的身手让教练破格纳贤。从此,她成了队里的绝对主力,一路从校队打到县队。在国外留学期间,篮球架下也少不了她的身影,面对老外们怀疑的眼光,她三下五除二连运球带传球的动作令他们心服口服。现在,她还能在记者面前熟练地摆出各种姿势来呢。

这份执拗的劲头,用在学习上更是屡试不爽。45岁时,说着一口流利俄语的她从头学起了英语,一做功课常常就是大半宿,如今时不时会冒出几个好听的伦敦音;快60岁时,为了方便修改学生制作的电子幻灯片,她又学起了电脑;等到真的退休后,她还想学点儿乐器呢,夏威夷吉他已备在家里,就候她的时间了。

【追求完美】在英伦“转型”

“我总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我是到老都追求完美主义的女子。”张教授这样评价自己。无论是工作的头20年,默默无闻地为我国核辐射放射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作贡献,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接老师张友端教授的班独立主持雄激素作用原理的基础研究,她都力求完美。然而,真正将她的完美主义引入世界竞争舞台的,却是她在英国进修期间的实验室主任派克。

“永莲,你过于追求完美了。面对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课题,你这种做法行不通!世界各国的科研竞争如此激烈,等你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的时候,别人早就先你一步成功了。大概是中国和世界隔离得太久的缘故,你缺乏时间观念。”派克对张永莲说这番话,是在1984年,张永莲的科研观由此产生了质的改变。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她开始意识到,只有挑战大课题、难课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争光,而想做成这一切,刻苦学习和创新思维必不可少。

2001年春天,她和同事们经过3年努力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的研究成果,便属于这样的大课题、难课题。10年前,国际权威刊物在展望21世纪时认为,生殖生物学在雌性生殖领域已经大获进展,而雄性生殖方面却少人问津,尤其对附睾的研究更是一块未开垦地。

当时对附睾几乎一无所知的她,找来有关精子发育的文献仔细阅读,发现精子在睾丸中仅仅完成了分化,还不会运动,无法识别卵子。要具备这些功能,精子必须从睾丸游到附睾,在其长长的管腔中走向成熟。如果能从附睾中找到一把“基因钥匙”,一旦“钥匙”上锁,精子就停止成熟,那么新的男性避孕药将由此诞生。

【责任感】干出点名堂

张永莲依然是完美主义者,但把目光放得更远。对她而言,60岁后获得的诸多荣誉还来得太早。“现在才是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最佳时段。”说到这里,她对老伴投去感谢的目光,“我们老黄退休后,家务活我基本就不过问了。”女儿如妈妈所愿当了医生,小外孙平时由奶奶帮着带,家里没有什么事牵绊张永莲的工作了。

“我现在身体很健康。研究基础很好,我们的工作跟3年前发表论文时相比又有了很大的进步,还联合了国内多学科的专家加入附睾领域的研究中来。对于一个科学家,有了这样的机遇怎能再不干出点儿名堂来?”

她的眼光已经投向了2010年。4年一次的全球附睾国际会议托她打听有没有在上海召开的可能。张永莲不愁上海的开会硬件,愁的是如何在科研成果上也当好东道主。对于永远追求完美的她,院士和科技功臣的双重身份,会促使她在世界科技殿堂里走得更远。

“科技功臣”张永莲

张永莲,分子内分泌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早期参与国防科研,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是我国性激素作用原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

单位:新民晚报社

刊登:《新民晚报》2004年4月22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