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二等奖
【科学时报】与隐形敌人战斗的日日夜夜
——记非典科研攻关一线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科研人员
媒体:科学时报 日期:2010-10-11 作者:王静

春暖花开时节,令人向往的北京城理应比其它季节更加迷人,但是今年这里到处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许多公共场所关闭,许多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都设立了严格的进出登记制度,中小学停课……一种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异种冠状病毒,正在这里肆虐。人类社会正普遍经受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异生物体的侵袭。

面对人类的这一“隐形敌人”,科技正在显示其独有的威力:部分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正在通过电子显微镜或化学试剂追踪其形迹,以获取更多的有关异种冠状病毒的信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是这为数不多的科研机构之一,最近从这里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4月17日,与兄弟单位合作,研究成功两小时内检测出变异病毒的酶联免疫试剂,正协助医务人员进行快速诊断,为被感染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危,极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他们的工作进展。

寻找病原 部署应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又名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在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过程中,从组织体系和学科建设角度新成立的科研机构,仅有3年历史,是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中所龄最短的研究所。但是,作为中科院实施新时期办院方针、落实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这个所现已成为全球基因组科学研究第六大中心。北京、杭州两个基地南北呼应,在国际基因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3年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继完成1%人类基因测序和水稻基因精细图之后,正在执行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计划”和“鸡基因组计划”等,有2至年的科研任务同时在肩。但年初当研究所领导汪健听闻广东发生非寻常病变之后,与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有过长期“交往”史的他,立即意识到这种病毒的出现,将可能导致一场人类的大灾难。于是,他3次奔赴广东一带,开始调查寻找病毒来源,并在研究所部署研究这一新病毒的紧急措施。

研究所一位部门负责人说,“前些天的一个傍晚,我们与平常一样被通知开会。每个人拿着笔记本来到会议室。汪健进来后突然宣布,每个部门立即停止目前所有在研项目,分头作好准备。我们要分析最近蔓延在南方的一种新病毒。国难当头,谁敢退缩,立即开除!”

一个小伙子告诉记者,“我负责病毒的保管等工作。在样品到来之前,我查了许多资料,按照最高级别要求,在研究所进行防护准备工作。根据领导层的指示,我们订购了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在楼上专门开辟出一间特别实验室,组织大家对一般实验室进行常规消毒。但这位‘新客’是否有耐药性,我们采取的措施能否起到真正的防护作用?谁都无法知晓。它的感染能力无疑是强大的,谁碰就感染谁。对我们而言,领导既已身先士卒找样品,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几天之后,全部工作准备就绪。

兵贵神速 昼夜无眠 

4月15日深夜2时45分,军事医学科学院无偿提供的病毒到达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之后,基因测序、分析等科技人员无人能回家睡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

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网页上有人贴上了这样的诗句,《战SARS》:国内民众在望,国际白热竞争。/SARS围困万千重,华大愤然应战。/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生产线上机器隆,报道病毒测定。

4月16日上午10时48分和下午4时05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破译4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4月18日7时32分,患者血液中SARS病毒蛋白质被鉴定出来;

4月19日2时12分,临床检测试剂盒问世!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何以如此神速?汪健说,“人类基因组1%计划测序是多少?水稻基因组测序有多少?我们现在所做的SARS病毒测序分析只不过是以前工作的百万分之一,就像咬过石子的牙齿再咬豆腐,小菜一碟,没有什么可吹嘘的。至于检测试剂,与我们以前和正在研究的艾滋病、肝炎病毒检测原理基本一致。就像模具早已具备,无非往里浇注的原料不一样罢了。”

关于大家加班加点的干劲,汪健说,“国难当头,人命关天。走出研究所50米外,工地上的民工劳动强度有多大?吃的是什么?非常时期,困了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再接着干。今天没睡,明天再补上就是了,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那些民工比我们苦多了。几天的事情,年轻人能有何怨言?”

至于研究所领导层,自非典发生至今,平均每天3小时左右睡眠。除了安排研究工作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每天通报科研进展之外,还要协调相关单位的工作和关系。任何事情不得延误。

乘胜追击 任重道远

如果说SARS病毒是攻击人类的一种新“矛”,那么研制成功抵御这种新“矛”的“盾”,也就是人们期待的治疗药物或疫苗,则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据透露,目前,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的科研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继续研制更短时间内能诊断、识别特异性SARS病毒的试剂;另一方面正研制疫苗或药物。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科学家能告诉公众的是,他们从死亡患者身上分离出的病毒,呈快速变异状态。这样的变异给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增添了巨大难度。这种不断变化的“矛”,只有能够不断变化的“盾”才能应对。如果有一种能够应付任何“矛”的“盾”自然非常理想。

4月24日,当记者再次进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时,咳嗽加剧的汪健脸上露出了一点微笑,可能他们新的重组基因在实验室表现出新的苗头,据说他们在每天的《情况通报》中已将有关进展报告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无法向媒体公开,首先可能是因涉及商业秘密;其次,尚未在临床中得到确凿的实验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当记者再三追问究竟是新药还是疫苗时?汪健说,“可能在治疗药物和疫苗中都能发挥作用”。

对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的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4月19日考察时已给予了最好的评价:“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同志们想中央之所想,急抗病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夜以继日,顽强奋战,合力攻关,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宝贵的成果,对战胜非典型肺炎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所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后,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份有关这项工作的报告上批示,“这是非典防治工作的一项重大科学突破。请立刻支持。”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看来,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最高褒奖。

面对非典疫情的不断发展,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注定还要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3年4月28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