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广播作品 > 二等奖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
——记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开展合作30周年
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日期:2010-10-11 作者:

听众朋友,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和德国著名科研机构——马克斯·普郎克学会(简称马普学会)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祝贺双方开展合作3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都为此发来了贺信,称赞中科院和马普学会的合作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为您介绍这两个机构开展合作的情况。

今年40岁的胡赓熙先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疾病基因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10年前,正在美国一所大学工作的他通过参加国际招聘活动,回国担任了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的组长。此后,他率领的小组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当时胡赓熙参加的招聘活动正是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联合开展的,这对中国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胡先生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的科研体制还是比较陈旧。为了跟国际接轨,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联合引进了这种在国际上公认的招聘方法,从所有的候选者中选出一些最有可能胜任这个职位的科学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最有可能做到公平、公开、高标准的机制之一。”

目前,胡赓熙先生在癌症基因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他研制的一种基因芯片,已经被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可以帮助人们更早地发现和治疗癌症。

听众朋友,在中国建立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是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方式之一。马普学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在世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该机构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始于1974年。刚开始时,每年只有2至4名国科学家到马普学会的研究所进修,但此后,双方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也得到了拓展。目前,每年约有200名中国科研人员在德国进行较长时期的合作研究,并有若干德国科学家来中国进行研究;合作的领域也逐渐扩展到了天体物理、天文学、空间科学、核物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

现任马普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教授这样评价中德双方的合作:“我们就象一个美满婚姻当中的双方,合作是双赢的。由于这个关系,马普拓展了自己在本土乃至国外的人才与研究资源,越来越多的经过中科院培训出来的青年科学家、博士生来到马普的各个研究所(工作)。”

目前,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德国先进的实验设备,在中国建立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中心,促进了多学科的联合与协作,并培养了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双方还共同出资在上海建立了客座实验室,吸引了双方以及欧盟乃至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工作,在该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已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国际论文。   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内设立伙伴小组,由双方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研究是中科院同马普合作的一种新方式。第一个伙伴小组——金属研究所伙伴小组建立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果,其中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备受国际同行的关注。2003年,37岁的该小组组长卢柯先生还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萨斯疫情肆虐期间,中国科学院与马普学会不失时机地就萨斯病毒的检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为攻克萨斯提供了科技支撑。30年来,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不断增强,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培养造就了领衔科技人才;同时也对中德两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现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前任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女士等都曾有过在德国学习、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对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她说:“这是一种强强联合、双赢的合作,通过这种科技合作促进了中德科技创水平的提高,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做出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推进了两个科研机构的发展,并且带动了中国其他科研机构与德国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

在庆祝成功合作30周年之际,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又签订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向书,双方将在青藏高原、行为学、基本粒子、仿生学等新的合作领域开展合作,双方还筹划在上海合作成立一个跨学科的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同时,双方正在探索与蒙古共和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生态建设、草场管理及恢复等问题。

好了,听众朋友,我们今天有关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开展合作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谢谢收听,再会!

外名:约翰斯特·劳:Johannes Rau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彼得·格鲁斯:Peter Gruss音响标志:马普

作者:耿庆庆

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4年6月7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