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 > 精彩报告
秦伯强谈富营养化浅水湖的治理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05-03-10 【字号: 小  中  大   

湖泊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然而我们却没有善待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向湖泊索取了许多,却没有注意去保护它。目前,富营养化、蓄水量减少、萎缩咸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已使我国的湖泊生态系统脆弱不堪,其中尤以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最为突出。近年来,上至国务院下至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一些重点湖泊的治理,但是迄今还没有哪一个湖泊被完全治理成功,究其原因可能与我们对湖泊环境演化的机理研究不够有关。湖泊富营养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应该如何进行治理,近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秦伯强就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治理对策等问题,谈了他个人的一些看法。

秦伯强告诉我们,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基本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低水平的制造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流失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高密度水产养殖遗留的剩余饵料,以及在航运、旅游等水上活动产生的一些污染物,都造成了富营养物质大量输入湖泊。湖泊生态系统本身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如水草、芦苇、沉水植物、湖畔湿地等都是天然的净化器。而现在由于人类对湖泊的围垦,湖泊沿岸的水利工程等都破坏了湖泊的自净系统。从而造成营养源的输出途径减少,营养物质大量过剩,最终形成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蓝藻水华的爆发。蓝藻是水中的浮游植物,当水中的氮、磷等有营养盐浓度大量增加后,为其快速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适度的温度光照等条件,形成蓝藻爆发性生长,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形成水华。大量的蓝藻水华堆积死亡后,还会分解产生对人体及水体生态系统有害的藻毒素,蓝藻水华的爆发直接危害到滨湖城镇的供水。90年代初,太湖北部紧邻无锡市的梅梁湾因水华大暴发而导致100多家工厂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我国的巢湖、滇池、阳澄湖、淀山湖、洪泽湖等都发生过严重的蓝藻水华爆发。大量的湖泊因水质恶化而导致原本并不缺水的地区,也发生水质性缺水。

我国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是沿用了国外的一些思路和技术,主要是控制污染源,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建造生活污水处理厂,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但是西方国家以这一套思路和技术治理成功的湖泊都是深水湖,对于浅水湖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浅水湖泊的内源污染没有得到控制,而浅水湖底泥容易被风浪等搅动发生悬浮、释放,并再次成为新的污染源。我国曾在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滇池草海等湖泊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湖底清淤,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是不是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就无法治理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秦所长说,从80年代开始,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为首的一批国内专家就开始进行对富营养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内源污染的悬浮释放机制进行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在这方面国际上也是刚刚开始重视浅水湖泊治理内源污染机制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目前已知,恢复湖畔湿地、修复水中生态系统都能遏制湖泊的富营养化,尤其是水中的生态修复即种植水草,可以防止底泥扬起,减少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但是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由于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对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进行过完整的研究,现在想了解湖泊富营养化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关系来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湖畔的湿地需要恢复多少为宜,种什么植物合适;水中种植水草也有这样的问题需要研究,先种什么,后种什么,怎样保证成活,怎样形成多种动植物合理搭配稳定的生态系统群落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找出答案的。

秦所长认为,目前我国湖泊的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现在寄希望于在短期内解决也是不现实的。湖泊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源头入手,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才能进行决策,每个技术环节都应该紧密配合,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建议,对于太湖等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应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控制点源面源污染;第二阶段以控源加生态修复,重视湖中源内污染的治理;第二阶段应强调流域管理,包括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内容,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实现流域及其湖泊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