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史专题 > 庆祝中科院建院55周年 > 知识创新 浓墨重彩
创新成果(3)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04-10-28 【字号: 小  中  大   

11. 科学数据库建设与共享

截至2003年,中国科学院建设的科学数据库已有专业数据库313个,总数据量达8.2TB。目前,科学数据库分布在各地的网站36个,上网数据量达4.3TB,通过Internet提供免费服务。科学数据库网上服务系统进一步改善,科学数据库形象标识(VI)设计和应用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专业数据库网站也开始相继应用科学数据库统一标识和科学数据库专业库的二级域名,形成了网上统一风格。数据中心开通了项目内部服务网站,启用了CA身份认证系统、科学数据服务论坛和WEBLOG统计管理系统。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建设在开展网格技术研发的同时,开发了科学数据库安全体系、网格信息服务系统和统一访问接口三大子系统,开发了结合建库单位需求的工具集。目前,科学数据库已经在45个院内建库单位广泛应用。

12. 大功率全固态三基色激光器研究

物理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在大功率全固态三基色激光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瓦级全固态连续波红光激光器(DPL-ER02型)、10W级全固态准连续红光激光器(DPL-SR01型)和大功率端泵全固态准连续绿光激光器(DPL-EG04型)输出功率均达目前国际领先水平;瓦级全固态连续波蓝光激光器(DPL-EB03型)输出功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大功率全固态准连续蓝光激光器(DPL-SB01型)采用了自主发明专利技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芯径转换技术研制出连续波输出20W高功率高亮度光纤耦合模块,其出纤亮度为目前国内最高水平。连续波百瓦级激光光纤耦合模块,为目前国内最大功率,属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大功率泵浦的热效应问题,大功率倍频腔和侧泵激光头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三基色全固态激光器(DPL)晶体材料生长、后加工与镀膜,大功率LD材料器件与模块,三基色DPL单元技术与整机技术等技术平台,组成了一套技术研发系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红、绿、蓝三基色DPL,并与光电研究院合作,在国内首次进行了DPL全色显示原理实验,实现了60激光家庭影院原理性演示。

13. 氮化镓基蓝光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和器件产业化

物理研究所在氮化镓基蓝光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和器件工艺开发研究中,解决了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基蓝光LED结构的外延生长、LED器件工艺及减薄、抛光、划裂片器件后工艺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申请并被受理了4项发明专利,产品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化镓基蓝光LED在20mA正向电流下,主波长在460~470nm之间,发光强度典型值处于4180~5860mcd,正向压降小于3.5V;在5V反向电压下,反向电流小于1μA;在10μA反向电流下,反向电压大于10V。外延片片内均匀度优于3nm,炉内六片波长均匀性优于6nm,连续七批外延片炉间波长均匀性优于6nm。该技术已通过中试,产品已在国内市场销售。

14. 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制备和深紫外谐波光的产生

理化技术研究所在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KABO单晶制备和深紫外谐波光的产生等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生长出20×10×1.8mm3的KBBF单晶和50×20×17mm3重达30克的KABO单晶,均属于国际最高水平。首创的KBBF的棱镜耦合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首次获得Nd:YVO4激光的6倍频输出(177.3nm),并获得3.5mW的有效功率输出;首次获得Ti:Sapphire可调谐激光的4倍频谐波光(200~170nm),实现了可调谐的深紫外相干光输出;使用倍频方法,首次实现197~193nm倍频光输出,并获得4.5mW的有效功率输出。

15. 铬化工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

铬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示范工程。
铬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示范工程。


过程工程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从生产源头上彻底解决了铬盐行业重金属污染的难题,实现了铬渣的零排放和铬资源多组分深度利用的生态工业新模式,对推进我国绿色产业革命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

在国内外首次建立高效-清洁转化铬铁矿等多种两性金属矿产资源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拟均相原子经济反应/分离新过程、新方法,取代传统的1200℃高温窑炉气-固焙烧老工艺,大幅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反应温度由老工艺的1200℃下降到300℃,能耗下降20%,资源转化率接近理想的100%,铬回收率较老工艺提高20%以上。新反应系统无需添加惰性辅料,废渣源头减量至老工艺的1/5。废渣含总铬降至老工艺的1/100。首次从生产源头消除了铬渣、粉尘、废气污染,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