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史专题 > 庆祝中科院建院55周年 > 院庆动态
顾逸东:跨越历史举世瞩目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发布时间:2004-11-09 【字号: 小  中  大   

55年前,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国科学院在战争的废墟上诞生,她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插上现代科学和文化的翅膀,展翅雄飞。

与科学院有缘,我曾经在中科院人材荟萃的中关村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成年之后才知道我曾经的邻居都是些著名大科学家。1964年我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不久,传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作为一个学习核科学技术的青年学生,我激动不已,当时回到过中关村,体验过那里的人们神秘而又扬眉吐气的气氛。文革开始,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随国家的命运跌宕,我当过四年普通工人,下过农场,在经历有益的人生历练的同时,从事科技工作,报效祖国的情怀始终在心中激荡。

1974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在云南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工作过,参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高山云雾室寻找重质量荷电粒子的工作和自动化改造,参加了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舱内辐射通量监测器的研制工作;为了开拓新的高能物理研究方向——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我主动承担起研制高空科学气球的任务,与同志们合作建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空气球探测系统,组织实施了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和技术试验。在高能所工作期间中有幸接触过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张文裕、何泽慧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或在他们领导下工作,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和科学的求实精神使我终生受益。

1993年我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是我国航天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学科面最宽,难度也是最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工程,包括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几大领域29项任务,体现了国家的急迫需求和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根本目标。中国科学院调动了优秀的科技队伍,周密组织,严格管理,广大参研人员以富国强民、振兴中华为己任,牢记重托,不辱使命,通力协作,不计名利,刻苦攻关,勇于创新,甘于牺牲,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践了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圆满完成了十分艰巨复杂的研制试验任务,使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为我国载人航天圆满成功和航天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回想40年多年前,我院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听从祖国召唤,毅然抛家舍业,隐名埋姓,艰苦创业,为两弹一星的伟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我院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不断开创我国科技事业的新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向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铸就了共和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爱国奉献的精神,不断进取的精神,“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精神,始终以国家的需要和攀登科学高峰为己任,这是贯穿中国科学院发展始终的一条红线。

在知识创新工程中,中国科学院凝练并提出了新时期办院方针,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目标。我想,中国科学院在过去55年取得辉煌成就、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取得突破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克服内部体制和文化的某些缺失,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创造强大的科技团队,承担更多重大的科技战略任务,也希望国家和各部门更加信赖中国科学院,给中国科学院这个国家级科技团队压更重的担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任重道远,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