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史专题 > 庆祝中科院建院55周年 > 院庆动态
55载春秋辉煌路创新为魂攀高峰
  文章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04-11-04 【字号: 小  中  大   

明天,中国最具权威的国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将迎来其55周年的生日 55载春秋辉煌路创新为魂攀高峰55年来,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辱使命,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始终走在科技进步的前列,取得了一批为世人瞩目的重大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1998年,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科院率先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开展6年来,中科院进一步认清了所肩负的使命,确定了新时期办院方针,明确了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转变创新价值观,提升和凝练创新目标,制定新时期科学院的创新跨越战略、创新人才战略和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神舟”飞船应用系统、“创新一号”通信小卫星、通用芯片研制、煤间接液化合成油、高性能机器人等一批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创新成果;取得了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难题、全国粮食产量预测、成年体细胞克隆牛、创新药物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研究和恢复示范工程、气候灾害机理和预报等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测序、新核素合成、聚变核能、纳米科技、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脑与认知等一批原始科学创新成果,科技产出数量快速提升,质量也呈现出较快提升势头。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启动和顺利实施,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促进了全社会创新意识提升,增强了我国科技界创新自信心,扩大了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并对其他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继往开来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1949.10-1978.6)

中国科学院第二任院长方毅(1978-1981)

中国科学院第三任院长卢嘉锡(1981-1987)

中国科学院第四任院长周光召(1987-1997)

中国科学院现任院长路甬祥(1997.1-至今)

硕果累累

当中国决定自己制造原子弹后,中国科学院即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研究,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并向有关部门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图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蘑菇云

1988年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图为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对撞机工程奠基

1965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图为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图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

4位学部委员(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在“863计划”10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1986年国务院根据4位学部委员的建议,组织制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1996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图为出席大会的首批外籍院士(左起)陈省身、杨振宁、丁肇中、田长霖、张立纲

1993年10月9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下图为黄昆院士接受证书

发展中国自己的高科技

大气物理研究所325米高的气象铁塔,是研究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大型基础科研设备,为亚洲第一高塔

由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多通道红外扫描辐射计是我国1997年6月10日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卫星上的核心仪器,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能独立研制这类仪器的国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