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追忆曾呈奎院士 > 新闻报道
科技日报:人民科学家——曾呈奎(下)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7月15日 发布时间:2005-07-19 【字号: 小  中  大   

这是曾老生命最后一刻的风采,照片上的荣誉,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2004年12月21日,躺在病床上的曾呈奎荣获国家民政部授予的“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

70多年来,曾呈奎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山东省首次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奖。

他说,这荣誉是党的,是人民的,就把它留给党和人民吧!

从“感动祖国”到“感动世界”

曾呈奎的科学贡献是巨大的,有世界影响。他老伴儿张宜范说:曾老不愧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他最后一次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是94岁高龄。当时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都多次劝他要多休息,可他说:“活到老,干到老。活着,就要为人民努力做点有益的事。”

为了使耕海牧渔取得更大胜利,一年365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在病情恶化前,他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7位院士联名写给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报告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海洋所党委副书记郑晓林回忆说,这是曾老生前最后一次签名,字写得很有力。

曾呈奎的杰出贡献,感动了祖国,也感动了世界,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认可。他先后担任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藻类学会主席、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曾呈奎院士去世后,熟知他的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发来唁电,高度评价曾呈奎非凡的一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曾呈奎先生是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我国海藻学科和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科学史研究博士彼得·纽肖在缅怀中表达了怀念之情:50多年来曾呈奎在藻类学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应用藻类学家之一。中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先驱者,今后100年内,他的事迹都将对同行学者产生鼓舞和影响。

美国斯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所长查理·凯内尔说:“整个海洋科学界和整个世界由于曾呈奎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富有。能够有机会和这样杰出的人物建立联系是一种真正的荣耀。”

从“科技帅才”到“奖掖后学”

记者看到在中科院海洋所1993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中这样写道:从1950年海洋所建所以来的50多年里,曾呈奎为了国家海洋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为了让中国的海洋科学走向世界,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海洋科学的成就,他经常不辞劳苦地在国内外奔波。他自1985年以来。虽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任名誉所长。但他仍然在为党的海洋科学事业发展不顾兼职多的压力和80多岁高龄而奔波,足以体现他的奉献精神。他先后50多次出国访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次参加国际会议,他都要提交论文并做学术报告。在出差记录里,曾老自1979年到1993年的10多年间,每年几乎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外出差。评语结论是优秀。

所长相建海说,自从有了年度民主评议以来,曾老年年被评为优秀。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曾呈奎告诫自己要当好“一所之长”,争做“优秀个人”,更要担当“科技率才”重任,建设在海洋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领域以及海洋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的创新团队。

海纳百川、甘为人梯,曾呈奎一生桃李满天下,为我国海洋界培养了100多位高级科技人才,带出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超的海洋科研梯队。其中,仅两院院士就有8位。最早跟随曾呈奎的张俊甫、张德瑞、吴超元和纪明候等人,分别从事海藻的分类、形态、栽培和海藻化学研究,很快成长为这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际知名科学家。

他的学生王广策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说:“曾老病逝后,我在整理曾老遗物时,发现了他7年前给我发的电子邮件的英文手写稿。当时已近90岁高龄的曾老告诉我:在国外要认真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回国后用于国内海洋生物学研究;要按期回国,报效祖国,个人的事业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能有所建树。曾老的信使我眼前呈现出一条海洋科研光明大道。”

作为曾呈奎带的最后一位博士生,王金霞说,他在藻类学、海藻发育与生理、海藻光合作用、海洋药物、海藻基因工程和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是海洋科学界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曾老语重心长地说:“鱼虾贝养殖浪潮之后,栽培大型海藻,利用海藻净化被污染的海水,发展健康的生态养殖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这是我多年的夙愿,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从“搞小发明”到“和谐节约”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曾老这么大的科学家会是这么一个节俭的人!”谈起曾老的节俭生活时,担负曾老护理工作的郑立妍女士泪眼婆娑。“3分钱一张的纸巾,曾老会把它撕成3份用。”郑女士从曾老的书房里拿出一叠折得整整齐齐的小块纸巾给记者看———原来一张纸巾只能用一次,曾老认为太浪费,他就撕成了3份来使用。郑立妍说,这样的小纸巾曾老和夫人已经用了几十年,曾老很为自己的这项“小发明”而自豪。

在1991年以前,虽然他身兼山东省侨联主席,山东省科协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等重要职务,是一位副省级干部,每次出差都应当有专人陪同,但他为了节约经费,一般不让专人陪同。秘书周显铜回忆说,在我给曾老当秘书的20几年里,他起草的信函和稿件,基本都是用裁开的旧信封或来往函件的空白处、背面书写,而不是用新稿纸;在他转给所内领导、部门或个人信件、材料时,都是用旧信封反过来使用。每次国内外寄来书籍、材料,曾老都是把捆绑用的绳子妥善收集起来再用。

他在办公室里有一条用了多年的毛巾,已经由白毛巾变成黄毛巾,由黄毛巾变成破毛巾,给他换了新的,让他把破旧毛巾拿回家当抹布用,他却拿回家让他老伴儿给缝补一下好继续使用。

在出差时,他换下的衣物总是自己亲自洗,从不让别人帮忙。每逢出国时,只要不是对方出资接待,他都是住最便宜的旅馆,吃快餐、盒饭,外出时只要有公共汽车就不搭出租车,他嫌在宾馆打电话贵,就买电话卡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千方百计地为国家节约外汇。

曾老自己一顶戴了多年的帽子,实在破旧,老伴儿多次商量和他一起去买新的,曾老就是不同意,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的老伴儿只好偷偷用细绳量了尺寸,自己去商场给他买回了一顶新帽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