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追忆曾呈奎院士 > 回忆诗文
“我是大海的儿子”--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同志(一)
  文章来源:青岛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5-07-19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一代海洋科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曾呈奎同志。


2005年1月20日,一位科学巨匠、伟大科学家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后,激情澎湃的心脏停止了跳动。1月25日,苍松翠柏,哀乐低旋,近八百位社会各界人士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青岛殡仪馆,手持朵朵白菊,怀着崇敬和悲恸的心情,前来送别这位中国一代海洋科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曾呈奎同志。

巨星陨落,五洲同哀。熟悉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级机关和领导,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生前友好,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以及世界各地著名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纷纷发来唁电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路甬祥说:“曾呈奎先生是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我国海藻学科和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严于律己、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激励和影响了一批批的年轻后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曾呈奎先生的不幸逝世,是我国生物学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高尚品德将永垂青史”。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在唁电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深情的怀念。“先生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学重大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先生毕生致力于海洋生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为我国海藻栽培事业奠定了科学基础,推动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被誉为‘中国海带之父’”。

美国藻类学会上届主席查理.亚瑞西教授在唁电中诉说着无限的怀念。“曾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是具有非凡才智并远远超越了他时代的知识分子。他打开了我对中国科学技术的了解。他既是我的指导老师又是我好友,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培育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海洋科学方面的伙伴关系,这正是他一向希望推动的遗愿”。

美国现任藻类学会主席科尔特.匹司奇尔博士在唁电中寄托着哀思。“曾呈奎教授毕生从事于海藻生物学及其栽培的研究,他的工作成就受到全世界几代藻类学家的赞赏和钦佩。曾呈奎教授是首批获得美国藻类学会设立的杰出贡献奖殊荣的最卓越藻类学科学家之一。曾呈奎的巨大成就将永远活在他的学生和同行的心中”。

曾呈奎同志的逝世不仅是中国科学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世界海洋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和世界从此失去了一位科学巨人。

“我相信共产党”,“我的事业在中国”

曾呈奎一生先后经历了满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其迭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本身堪称一部雄奇博大的宏篇巨著。

曾呈奎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自小生活在农村,目睹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毅然为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志。

1929年,曾呈奎在厦门大学植物系学习时,当他看到人们采集海藻为食,便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他想人们既然能够在陆地上种庄稼,也应该能够在海上种植海藻。从此他一生与大海结缘,开始了“沧海桑田”的远征,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对海藻的研究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曾呈奎决心致力于海藻研究。1932年他到岭南大学研究院刻苦攻读,193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他来到了山东大学任教被聘为副教授。此后,他又到岭南大学任生物系副教授。这期间为了摸清我国海藻资源“家底”,他南到海南,北至辽宁,对祖国沿海的海藻进行了艰难的调查,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为我国海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为了掌握更多的海洋科学知识,填补我国在这一科研领域的空白。1940年曾呈奎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藻类学、湖泊学和植物生理学。在美留学期间他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1942年5月,他结束了学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密执安大学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1943年6月,当他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后工作结束后,他就决定回国,建立中国的水生植物研究所,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中美交通几乎断绝,曾呈奎未能成行。后来为了实现“沧海桑田”的理想,他选择美国最有名气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继续他的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1946年,37岁的曾呈奎已是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拥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由于他的出众才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美国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单位也都希望他去工作。但报效祖国,实现“泽农”志愿,则一直是他难以割舍的情结。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她落后才更需要我们去建设”。当时,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所长、挪威人斯法特鲁普教授深为曾呈奎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表示自己虽然已经加入了美国籍,也要回到自己的祖国挪威去工作。两年后,他果然回挪威去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时任生物系主任的童第周受校长赵太侔之托,聘曾呈奎为山东大学教授。当时的国内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研究条件都很差,但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曾呈奎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毅然于1946年12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曾呈奎回国后,一面教书育人,一面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始了报效祖国,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海洋科学事业。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海洋科学教育并不支持。在一无经费,二无专职人员的情况下,他的科研工作未能真正开展起来。他的“泽农”志愿,“沧海桑田”理想,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幻想。这令他对国民党政府异常失望。

在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所要争取到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当时,他远在福建厦门的夫人和子女也已去了台湾,日夜盼望着他也能到台湾实现全家大团圆。此时的曾呈奎面临着他人生的艰难选择。多年现实的教育使他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信心,他相信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他说“我相信共产党。我不相信共产党会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样,不重视国家科学和教育事业。我绝不跟国民党政府到台湾去!”他毅然留了下来,投身于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他考虑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家庭和子女,而是对国家、对事业的追求,“泽农”壮志、“沧海桑田”理想的实现,他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充满了期待。但他的行为遭到了家人的误解,从此他与家人天各一方。直到1975年,在曾呈奎任副团长的新中国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才得以在美国与分别数十载的家人第一次相见,但误解仍然没有消除。直到1995年其次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研究员曾云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时,才出现了50年后父子在祖国大陆第一次握手的感人场面。在曾呈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当他从在海外赶回来的子女们看到众多的领导和国内外各界人士如此爱戴和崇敬他们的父亲时,他们才从内心真正理解了父亲,并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曾呈奎留在大陆,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期望,也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科学教育事业支持,共产党人的朴实作风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实际行动,使曾呈奎深受鼓舞,也使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从此,他开始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政治上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重大选择。

1956年,曾呈奎第一次郑重的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经过组织的长期考察和培养,1966年曾呈奎的入党申请通过了基层党组织的讨论。就在他期待上级党组织批准之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又接受了一次漫长而严峻的考验。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蹲过“牛棚”、扫过厕所,多次受到批斗和非人的折磨,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大特务”。面对如此残酷的局面,1954年与曾呈奎结婚的妻子张宜范日夜揪着一颗心,深深地为自己的丈夫担忧。就在一次曾呈奎被批斗、游街回家后,妻子含泪向他诉说了心中的忧虑。曾呈奎经过沉思之后深情地对妻子说:“我们要相信共产党。目前只是一片乌云遮天,总会过去的,而且我还有我的科学事业,我们决不能寻短见!”就是在这一次不寻常的谈话中夫妻立下了“生死之约”。

在曾呈奎被关押后的日日夜夜里夫妻不能相见,为了证实他还活着,张宜范在每周给他送衣、物及零用钱等时,每次总是要见到曾呈奎亲笔收条才肯离开。就是靠着这些衣、物和字条,夫妻俩互相传递着温情、支持和鼓励,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曾呈奎在被“棒子队”关押期间递交的一份“思想汇报”《论自杀》中写到:“因为我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所以我不能自杀;因为我要把我的科学知识奉献给人民,所以我不能自杀;因为我爱我的亲人和家庭,所以我不能自杀;因为我还要活着与那些不执行党的政策的人作斗争,所以我决不自杀”!正是凭着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科学事业的执著,以及同志、亲友们的支持,才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曾呈奎尽管受尽了政治上的迫害、人格上的侮辱和肉体上的折磨,但他仍然对党充满了希望,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不变,对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仍矢志不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再一次向党组织提交了申请。1980年1月8日,经过长达20多年的长期考验,曾呈奎迎来了他人生旅途上的庄严时刻,终于在古稀之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夙愿实现了,他自此完成了从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人生重大转折。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曾呈奎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入党后的他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决心要做更多的工作,取得更多的成就,报效祖国,振兴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他说“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干,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活着,就要给人民努力做点有益的事”。

洒向人间都是爱。曾呈奎一生获奖无数,但他获得的最后一项荣誉并不是来自科研领域。

在曾呈奎去世前的一个月,躺在病榻上的他荣获了国家民政部授予的“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对社会和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曾呈奎一生俭朴,却从自己的工资、稿费和奖金中累计拿出了近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捐助给困难学生和社会群体。曾呈奎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2004年12月10日,曾呈奎各脏器功能衰竭,经过抢救苏醒过来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表示要向慈善总会再捐款2万元。当天下午,青岛市慈善总会的刘秀兰赶往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曾呈奎办理了接收手续,心中的感动之情难以用语言描述。

2005年1月12日,曾呈奎已处于弥留之际,但当他和夫人得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要为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的灾区捐款时,特意委托胡敦欣院士代他捐款1000元。这不仅仅是1000元,而是一颗赤诚的心。这是曾呈奎生前的最后一次捐款。在弥留之际,他的心中仍然牵挂着人民,他的爱心超越了国界。

曾呈奎的一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由爱国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在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辉煌一生。

一位哲人曾经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却只有几步”。在回顾曾呈奎同志一生的时候,许多人在惊叹他在人生关键处选择的如此正确,人生如此成功的同时,也想在他身上寻找答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时刻不忘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同时,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曾呈奎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曾呈奎同志是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全体党员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就做出了在全所范围内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曾呈奎同志学习的决定。

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给予了他极大关怀、支持和爱护,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他担任过第三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五至七届山东省人大副主任,山东省科协主席等领导职务。1991年,鉴于他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山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在他患病期间,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市长夏耕等领导亲自到他家中探望。曾呈奎同志逝世后,省委书记张高丽同志立即批示要宣传曾呈奎同志的先进事迹。青岛市委也立即做出部署在全市宣传曾呈奎同志的先进事迹。

[2005-3-18]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